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頭髮所屬的青春歲月

發布日期:
作者: 王翔正。
點閱率:830

自讀書以來,整理頭髮就是個麻煩事,雖然學校成績不算馬虎,但「髮禁」依然像緊箍咒一般揮之不去,成長於傳統家庭,「標新立異」算是個大忌,頭髮稍有奇形怪狀、顏色不正確,可能會遭盤查個半天,遭迫導回正軌。
國中時男生頭髮必須是不能超過手指高度的小平頭,上學穿的也只能是全白鞋,進入青春期,開始在意他人眼光,自我意識提高,觀察力更加敏銳,想知道自己的外貌穿著、發言以及行為在他人眼中的評價,小平頭、白鞋或許不敷青春期的需求,但在一貫性的專制下,學生不能有想法,只有遵守的選項。
高中時可以整理成西裝頭,惟兩邊鬢角需要向上推平,模樣很矬帶點清新,教官服儀檢查都喜歡對鬢角大作文章,爭奪鬢角的保衛戰是高中的青春歲月。那時開始對異性產生高度興趣,想脫離雙親的掌控,不停探尋「自我存在價值」,內心充滿衝突,感情纖細必須在同儕中找尋歸屬感,期待在相似的外表之外,能有不一樣的世界。
高中畢業後,頭髮理所當然大解放,但好景不常,選擇就讀警校後,學校有更嚴格的要求,長頭髮必須73分邊髮膠固定,為應付每週的服儀檢查與平時整理方便,用「平頭」安全度過大學四年,職是,從小到大奉公守「髮」,獲頒髮禁最忠誠的支持者也不為過。
「頂上頭髮與腦下智慧到底有何關係?」這是接受髮禁多年的疑問,不可諱言的是髮禁帶來的是自我思想的壓抑,把每個人模樣單一化不啻是威權思想的遺毒,統一管理頭髮美其名讓人專注於課業,可是想要遼闊的心卻被囚錮在陰暗的角落,制式化的標準缺乏彈性與新意,從源頭管制,扼殺的是挑戰體制的想法與勇氣,但也許如此,回首那段歲月仍存在許多共通話題,其實青春最美的不是夢,而是曾經一起追夢的人。
出社會後,面對街上學生前衛頭髮,卻有說不上的怪異,學子利用髮型展示創意,為社會增添不少活力與色彩,也許那是我們所遺失引人注目的勇氣,但青春舞台是不等人的,機會稍縱即逝,與其爭取頭髮的春天,何不追逐夢想向世界提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