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圓
立冬那天,晚上八點多,老爸突然拍了下大腿,唉呀一聲:「今天冬至要吃湯圓呀!」正聚精會神看著八點檔的老媽馬上回神:「糟糕,怎麼給忘了。」
冬至怎能不吃湯圓!幸好來得及補救,嚴重失職的家庭主婦腦筋動得快:「沒關係,超商還開著。」話聲才落,人已到了門口,跨上專屬的小綿羊衝出去了。
不過十分鐘,老媽已提著二盒小湯圓和一罐八寶粥進門了,她說臨時買不到配料,就用八寶粥代替吧,不愧是資深主婦,應變能力一流。
冬至吃湯圓是傳統習俗,不管是小時候親手搓或是後來買現成,也不管是單純白水煮湯圓或是加紅豆、白土豆等等配料,年年冬至吃湯圓是一定不可或缺的節目,尤其吃了冬至湯圓就多一歲,所以即使我向來不愛甜食,也一定要象徵性的吃個一、二顆,長大,誰不願意呢?
但過了某一個年紀之後,我對冬至湯圓就不太在意了,甚至有意無意的忽略,很阿Q的效法布袋戲中的「怪老子」,他從不吃湯圓,年年六十三。
今年,看在老媽匆匆忙忙準備的份上,我暫時不去計較年紀,很捧場的盛了一碗,一邊吃一邊覺得奇怪:「都冬至了,天氣還這麼暖和,看來今年真是暖冬。」說著不經意的掃了一眼牆上日曆,咦,不對吧,怕自己看錯,我起身湊近再看個仔細,這下糗大了,我回身對正吃得津津有味的禍首說:「老爸,今天是立冬啦。」
莫名其妙吃了一頓立冬湯圓,接下來是農曆十月十五的平安湯圓,這也是十月的重要節日,一早就得端三碗湯圓上樓敬神,這向來是老媽的責任範圍,可是今年主角隨團旅行去了,怎麼辦?「我來。」老爸自動請纓。
「你行嗎?」老爸一向遠庖廚,我們對他的廚藝完全沒信心。
「行。」這位君子拍胸脯打包票,信心滿滿。
有了志願軍,我們樂得輕鬆,便放膽高眠了,只是世事常在預料之外。
老爸一向嗜甜食,尤其湯圓,更是打死不退,平常礙於健康,老媽總是嚴看嚴管,沒什麼機會大快朵頤,現在山中無老虎,老爸就囂張了,他不遠千里,騎了三十分鐘車到鎮上最有名的手工湯圓店去,打算買個幾斤犒賞自己幾年不曾好好安撫的五臟廟,哪知買回家的是半成品的圓仔粹(糯米糰)。
「這,要自己搓湯圓嗎?」我望著那一紅一白二糰圓仔粹有點愕然。
「生意太好了,店裡人手不足,只好買回家自己來。」老爸說著已捲起袖子開始工作了。
好吧,反正搓湯圓沒什麼技術門檻,圓仔粹在掌心搓幾下就行,自己來就自己來,我洗好手準備幫忙,想不到的是,老爸太不安份,第一回煮湯圓就挑戰高難度,他想做鮮肉湯圓。
這可費事多了,得一個個包肉餡,真是自找麻煩,我邊搓湯圓邊嘀咕,不過吃個平安湯圓嘛,何苦大費周章為難自己。
「妳不是不愛甜湯圓嗎?今年我們來煮鹹湯圓,我還買了茼蒿。」老爸頭也沒抬,只雙手不停又捏又搓。
很難形容當時的感覺,看著老爸笨拙卻認真的模樣,有一點感動,又有一點想笑,心底暖暖的,卻微帶點酸,除了甜食,我幾乎不知道他愛吃什麼不愛什麼。
吃完平安湯圓,接著就是冬至了。
冬至是老媽最重視的節氣之一,除了吃湯圓還得進補,小時候是紅面番鴨燉蚶殼草,這作法有點繁瑣,首先得用苦茶油乾煎蚶殼草,再搗碎老薑擠汁,最後才將番鴨、蚶殼草、薑汁放進陶甕中隔水熬煮,費時費工,但因老一輩相傳這能解鬱袪傷又有助轉骨,最適合半大不小,整日跌跌撞撞的孩子,所以冬至前幾日老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滿田野找蚶殼草。
這樣吃了幾年,等我們大一點後,就改到中藥房抓帖十全大補湯,還是燉番鴨,但說實話,滋味不如蚶殼草燉鴨,那苦茶油和青草香混合成一種奇妙的化學作用,在舌尖隱隱回甘,加上薑湯微辣微麻的口感,一碗下肚,全身暖呼呼,真是冬至最頂極的補品。
喝完補藥湯,接著還有湯圓不能忘,早年都是白水煮湯圓,沒什麼值得期待,但近年不進補了,改在湯圓裡加料,煮酒釀湯圓,酒釀是一位客家媽媽精挑糯米做的,量不多,得早早預訂,她的酒釀味道醇厚,尤其打上雞蛋後的湯圓,鄉里間沒人不點頭說好,連食物只要求簡單,一輩子只吃白水煮湯圓的阿嬤,嚐過一次後就再也難以割捨,年年都得早早訂了才放心,有一年我貪玩誤事,忘了阿嬤吩咐訂酒釀的事,害得她只好拉下老臉對客家媽媽說:「你知道我幾歲嗎?90了。」硬是插隊買到一罐,其實阿嬤謊報年齡,她才85。
這是阿嬤第一次倚老賣老,她一向不服老,最怕遇上讓座這類敬老行為,這次為了酒釀,不僅認老還裝更老。
過完冬至,下一個湯圓日就是元宵了,在年味越來越淡的今日,村裡的小廟倒是把元宵節過得有聲有色,越來越興旺,除了燈謎,廟旁醬料坊還願敬獻的「大戲」演了幾十年,傳到第二代了還謹守著對神明的諾言,每年元宵節一早,就在廟埕架起大鐵鍋生火、搓湯圓,一粒粒湯圓浮在鍋面上,熱氣騰騰,多美好的意象。剛唸書時,學國語講「煮湯圓」,阿嬤一根枴杖馬上指到胸前糾正:「浮圓仔」,這可比國語生動太多,是不是正港在地人,一句話就驗明正身了。
雖然廟裡的湯圓用料實在,個個碩大渾圓,絕對讓人「呷粗飽」,但都是陽春的水煮湯圓,食客不多,一到中午,志工就得提著挨家挨戶分送,直到醬料坊小老闆接手後,愛面子,又肯花心思,募來了東山材燒龍眼乾、黑糖熬薑汁,廟裡的湯圓才漸漸打出名號,不只村人愛,連鄰村也有口碑,吃完了還要打包,小老闆也大器,鍋旁貼心的備了塑膠袋,無限量供應,從此元宵吃桂圓薑汁湯圓成了這廟的傳統。
前幾日街上遇到小老闆,他一手搭上我的肩:「元宵湯圓想換個花樣,你來『發落』吧。」這算什麼?交付任務?好笑的是我還當真乖乖扛下,認真的思索著該怎麼出奇致勝,才不會丟了村裡的臉,小老闆這麼吩咐。
只好回家搬救兵。
媽媽胸有成竹,從紅眠床底下拿出個老甕,她說今年後院桂花開得極好,特地花了大功夫,一層冰糖一層桂花做了罈桂花釀,「保證不會漏氣。」她信心滿滿。
嗯,也許元宵吃碗桂花釀湯圓會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