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在不同的國度尋找知音 ──金門陳長慶與越南楊向的隔空跨洋對話

發布日期:
作者: 阮黃燕。
點閱率:702

再談到陳長慶小說的人物和故事,可謂無不是金門特有的人物和事件。一個花螺的故事,不僅讓我們同情她一個人,也喚起我們對當時許許多多像花螺一樣的金門女人命運的再思。儘管大家對花螺出軌的事情存在異議,但不可否認,花螺對性慾的想像、對家庭生活的夢,說句實話,其實是人情之常,無人烏有的。她的悲劇是她個人的遭遇,也是金門那個時代的產物,我們不能不承認或不想正視這另類、與我們期待有所不同的社會層面。
又如李家秀秀或罔腰仔以及花螺本身,她們都是金門特有結婚陋規的受害者和犧牲者。島荒民窮、加上大軍入駐等諸多因素,使得金門衍生成為一個男多女少的社會,從而催生了三八制高額聘金、「姑換嫂」和「予人招」的婚俗。按常理來講,作為奇貨的她們應當可以過上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讓人心疼的是,在傳統社會的金門裡,身為女人的她們終究只是家長們玩弄金錢、權力或個人企圖中的貨品,而根本不是從她們真正的幸福著想。所以才會有多少年輕、漂亮如秀秀、花螺、罔腰仔的少女,要嫁給患有精神疾病或肢體殘障的丈夫,難免令人為這些渺小的生命感到憐憫和無奈的嘆息。儘管她們之中有人像秀秀、罔腰仔那樣決定站出來,為自己擺脫這些有夫不如沒有的束縛,充分體現了金門傳統女性不想命運低頭的韌性。然而其過程已讓她們遍體鱗傷、肉體和精神上都已經飽受了痛苦,甚至還與家人鬧得死去活來,這些心理上和身體上的創傷,不是一兩天可以恢復或彌補的。
當然,除了以上帶有典型金門女性形象的角色之外,陳長慶作品裡面還刻畫了不少金門的人物,如孫麻子、駐守將軍、美娟及其母親、小辣椒、陳先生等人,以及金門特有的事件,如特約茶室、入駐大軍相關事件等等。可以說那段特殊時期,凡發生在這座島嶼上的人或事,在陳長慶小說裡面多多少少均有提及,且作者是有意圖從參與金門歷史不同的對象來呈現他們不同的命運以及承載著作者對歷史的看法與審視。這對於我們外國讀者來說,確實很有吸引力,也受益良多。因為閱讀過程,我們不僅只是看了幾本書,而且還可以遊覽金門這與我們原鄉很不一樣的一道風景。簡而言之,陳長慶作品裡面所建構的世界,都是以金門為基底,搭配著現實、歷史素材和作者個人的經歷來撰寫出味道特別濃的金門鄉土生活。
四、楊向的淒涼直白
同樣在討論戰爭中的女人和故鄉,但楊向與陳長慶先生的敘事視角略有不同。他就在另一個戰線隔空跨洋與陳長慶這位戰友細說他這邊戰場獨特的一面。
(一)誰說戰爭沒有女人的臉
談到戰爭,越南,也許也是全世界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男生的聲音或從男生的視角出發。而楊向的《無夫碼頭》為戰爭提出另一種聲音,是來自女人的聲音,讓我們真正了解到,戰爭其實到處都是女人的臉,儘管她們沒有直接到戰場上戰鬥,卻是每一場戰爭的見證者。
楊向筆下的這些女人,她們沒有像陳長慶小說裡面的女人要在戰地生活,也沒有上戰場當游擊隊員、醫生或護士,而是留在原鄉做一個堅強的後盾。她們要當賢妻良母、照顧家裡老幼,為出征丈夫的後盾;同時還為越南南部的解放軍生產、籌備糧食,也就是為前線的後盾。因此楊向小說裡面的女人,她們似乎是這個世界上最忙的人了。她們整天要圍繞著家裡的人、家裡的事、甚至還有家族的糾紛和國家責任而團團轉。那些平凡小事過去都被視為理所當然,女人的本分,現在在楊向小說裡卻帶有另一層意思。所以誰說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如果沒有她們在家裡的付出,戰場上的男人哪裡還有力氣和安心戰鬥?
儘管不想,但那殘忍無比的戰爭還是想盡辦法進入她們的生活,讓遠離戰地的女人享盡因為戰爭而失去親人的痛苦。而這個「失去」是多層次,一層比一層痛苦的。第一次「失去」是當她們要為男友、丈夫或兒子送行,送他們去那充滿理想、但也充滿殘酷、生死兩茫茫的神聖戰場。第二次「失去」就是要她們在從希望到絕望中等候家人的訊息。而第三次「失去」就是要她們真正面對最可怕的事實,她們的親人已經犧牲在那無情的沙場。更痛苦的是,她們無法見到自己丈夫或兒子的一片一角,只能眼睜睜看著那象徵性的空空棺木。小說裡的阿仁、阿欣就是那樣。她們痛苦、絕望到連眼淚都流不下了,「她只覺得她一生都在慢慢、慢慢地失去所有的親人。一開始是她的丈夫,然後到她的大兒子,阿河。當阿河也犧牲了,還好她還有阿俠啊。他的爸爸和哥哥算是幫他擔當所有的不幸了吧。她所有的希望就寄託在這唯一的兒子了。沒想到,阿俠也離開她,永遠不再回來。」 對一個重男輕女的傳統社會的女人來說,還有什麼比失去她所有要依靠的男人更為殘忍?更為煎熬?
不僅如此,這場戰爭還讓這個活在和平的小村裡變得怪模怪樣的。戰爭拉走了村里所有健康、健全的男人,剩下的都是老人、小孩,或受傷退伍、或殘障的。那些看起來健康的返鄉了,卻因為戰爭的後遺症而無法當爸爸,讓他們身邊的女人也不能當媽。也因為村里都沒有了男人,導致那個不要臉、專門欺騙婦女的瘸子卻在這裡變得「稀貨」。或有的女人,在成為母親的極度渴望之下,卻同意變成蕩婦,或同意嫁給神智不清的人。這些孤獨、渴望被愛和去愛的女人,她們在成為人妻、人母中痛苦無比的掙扎,導致類似的例子在這無夫村子裡面都已上演,再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
所以誰說戰爭沒有女人的臉?看了楊向的直白,我們只有看到那淒涼的戰爭畫面中,隱隱約約卻到處都有她們的身影。
(二)越南農村的濃墨重彩
農村書寫是楊向小說最重要的主題,也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之一。這部分筆者將介紹楊向農村敘述的幾個大面向,這不僅幫助讀者更加認識楊向《無夫碼頭》這部小說,而且更期望讀者更了解楊向作品的意涵與價值。
1.水墨畫般的農村景象
儘管是描寫戰後生活,然而楊向小說裡面的農村卻與當時大部分越南同類小說的農村有所不同,它不顯得那麼蕭條、窮苦,而首先是一個擁有水墨畫般漂亮的景色。楊向不吝其辭來描述他筆下的農村:
東村有好多的第一。它擁有最大的亭子、最高的queo樹、最漂亮的石橋、最涼快的河水。
東村是一個奇妙的世界,它有綠油油的竹叢、筆直筆直的檳榔樹、波光粼粼的河水倒映著queo樹和銀石橋。
類似這樣的詞語和描述,在楊向小說中的確不難發現,筆者在此不一一贅述。同樣是越南北部農村最為常見、與村民關係最為密切的情景和事物,如村亭、井口、竹叢、碼頭、稻田、河流等,在楊向小說裡不僅僅顯得格外地親切,而且還帶有一種無法形容的美感。楊向曾分享說,他小說裡面的農村景象很多都源於他自己的故鄉。想必就是因為那樣,因為字裡行間和心理滿滿都是對故鄉的愛和思念,所以寫出來的情景才可能如此的親切、美麗和溫馨。
2.農村空間的再現
對於越南北部村民來說,最為熟悉的公共空間莫過於榕樹(下)、井口和亭院。他們一生中從小到大、從生活裡面最小事到最大事等等都是圍繞這三個空間來進行著,以至於這三個地方很自然地進入越南農村大街小巷的歌謠、俚語裡面。楊向筆下的農村,當然不能少了這三個元素。然而,《無夫碼頭》裡面,作者更致力於塑造和描寫另外一種帶有象徵意義的藝術空間,即為所謂的「無夫碼頭」。
這個碼頭位於東村的河邊,如作者獨白,它對於村民來說,具有非常獨特的吸引力。旱季時,太陽照耀下這個水碼頭會露出潔白而廣闊的白沙灘。水漲時,河水清澈見底,默默流去,留下河邊青翠、茂密的草叢。
這麼漂亮的碼頭真讓人無窮地舒適。所以這個碼頭對於沿海的東村來說,就如一般越南北部其他地方的井口一樣,與當地所有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東村男女老少,誰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地方。他們在這裡游泳、戲水、挑水、洗衣服等等。這個碼頭,它也是多少男男女女約會、大家坐下聊天、消遣的地方,更見證了村民對生活的等待、渴望和悲劇,承載著作者對於社會中女人命運的藝術意象。(4之2)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