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簡樸古風行

發布日期:
作者: 禾沛。
點閱率:1,662

金門蔡厝聚落後面的太武山,有一條通往名剎海印寺的古道,也就是歷史悠久的「豆腐古道」。海印寺起造於南宋度宗咸淳(1265-1274)年間,由此可推知豆腐古道在宋朝時已經成形,沿線看到的景觀充分展現了宋朝的庶民美學,總是如此的耐看及吸晴。宋朝的美學領先了世界一千年,要求絕對的單純,猶如現代的極簡風,也就是方、圓、素色、質感的單純,「豆腐古道」的極簡景觀渾然天成,吸引了無數的文藝青年(hipster)。
明朝時有兩位知名的文青為此景觀留下了不朽的詩作,「五省經略」蔡復一曾寫過「九日登太武山」詩描寫太武山:仙嶼孤懸海浪春,桑麻舊話課鄉鄰;飲從十日抽身暇,山別多年入眼新;小鳥呼名時報客,幽花迷徑卻依人;雲巖月照香泉好,一酌松風濯世塵。「兵部尚書」盧若騰曾寫有「遊太武巖」詩:勝賞雖遲猶小春,同遊況復有芳鄰;不深花木枝枝秀,無大洞天曲曲新;泉故噴香迎茗客,石爭呈面待詩人;雨奇晴好都經眼,澆盡世間萬斛塵。
「豆腐古道」為何受歷來的文青如此青睞,主要在於隨處可看到大車無法通行的古棧道、利用在地材料花崗石疊砌而成的「百二崁」階梯、以及透過錯織的樹木縫隙來俯瞰高粱農田及海島景觀的「窺探之風景」。「豆腐古道」開始於宋朝,其中的「元朝石碑」寫著:忠翊校尉浯洲場鹽司令陳元澤募緣築造山寨鋪砌石路董役司令謝忠南司承王國禮管勾呂務能耆儒陳志霖僧王岩司吏李榮至正癸卯二十三年春三月謹誌。由碑文可推知在元朝時修建古棧道的情形,重修時不移除原有的元素,例如大岩石及周圍的在地植物,只做最小限度的拓寬,儘量維持原來的風貌。此外,古棧道鋪砌的材料使用在地的「花崗石」,岩石間刻意留有縫隙,藉由植栽來軟化鋪面,綠帶上是隨著季節變化而自然長出的花草,包括在地的耳挖草、山黃梔、山杜鵑、厚葉石斑木、繡球繡線菊等等,兩旁則長有大型的在地喬木,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形成所謂的「窺探之風景」。階梯的垂直立面採用自然鑿面,由下往上看是非平整的自然砌石,凹凸的表面軟化階梯生硬的外表,讓視覺不會讓人覺得生硬。大岩石處是可以眺望美景的地方,登其上可看到明朝的風水名穴「飛鴉落田」,以及鳥瞰金門島后江灣的田野風光。
在日本的聚落裡有許多類似的斜坡和階梯,稱為「背戶道」,八百年後才特別訂定了八條「美的原則」來規範聚落的景觀,包括:場域(Power of Place),建物必須尊重場域,不宜支配風景;提升(Dignify),建物可重現所在的場域記憶,庶民生活的表徵;尺寸(Human Scale),以人為基準,符合大小比例的協調,並尊重周圍的建物;和諧(Harmony),建物必須與自然環境調和,並且也要與聚落調和。材質(Material),建物儘量使用在地的材料;裝飾及藝術(Decoration and Art),建物創造出聚落獨特的藝術性裝飾;社造(Community),建物乃是為了保護及培養居民的社區意識而存在,居民擁有保護和培力社區共同體意識的權利和義務;景觀(a Vista),建物存在於居民的生活中,培力居民美學是必要的。由以上八條原則的規範,又一次印證了金門庶民美學的魅力,又一次發現了金門古樸之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