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豬事圓滿話豬謎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2,391

十二生肖是由十二種動物所組成,其中一半屬於家畜,即如《三字經》所云:「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這「六畜」是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動物,也是早年農業社會的「大功臣」。
根據考古學家說法:豬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家畜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豬就進入人類的生活圈,成為一種家畜。我們可從「家」的造字結構看出端倪,便能從中了解豬和人類源遠流長的密切關係。
在遠古時代,「家」的本義是「豬圈」。甲骨文裡以「屋內有豕」為家,再看《說文》:「家,形聲。从宀,豭省聲。」屋下養有豬隻,故為家室。另一方面,從閩南俗語「倖豬夯灶」觀之,豬既能如此方便地接觸爐灶,顯示豬與人類生活在同一空間,朝夕相處,互動頻繁。再來看看「豬」「豕」之別,根據《說文》:「豬,形聲。从豕,者聲。」而「豕」是象形,甲骨文取其圓滾身軀之特徵。一般而言,文言多用「豕」,口語多用「豬」。
由於鎮日與豬為「友」,為了方便區分,先人為豬造出許多專屬文字,這在其他動物中並不多見。《說文》:「凡豕之屬皆从豕」,就從「家」字下的省聲字「豭」說起,豭是公豬,象徵「一家之主」;豝是母豬,豚是豬之子,即小豬;長到三個月叫豨、六個月叫豵,大豬叫豜,去勢的公豬叫豶,豬的一家和樂融融,各有名姓,人類對豬視如家人,真是貼心。
然而人類對豬的觀感有其鄙視的一面,加諸愚昧醜陋、貪婪好淫、污臭懶惰之惡名,我們可從生活中的謎語、俗語或罵語窺見一二;當然也有親和的一面,由於豬肥胖可愛、圓圓滾滾,而且溫順憨厚,具有圓圓滿滿、福氣富足之象徵,加上「豬」「諸」諧音,因而「諸(豬)事○○」的吉祥話應運而生。我國民間也認為豬年是充滿希望、繁榮興盛的一年,利於百工百業,帶給人們滿足、安定與豐收,是個歡樂的吉祥年。
隨著豬年的來到,街頭巷尾掀起一股「豬流」風,「豬圖豬型」隨處可見;「豬言豬語」也隨處可聞!尤其元宵節一近,「豬燈豬謎」更是應時應景。為了配合時令,就來談談豬謎的趣味。
首先就從民國五十四年兒時的「小謎語」手抄本談起,其中一則;「我家養個黑胖子,頭上掛著小扇子;一吃完飯便睡覺,貪吃懶做真該死!」農村社會家家養豬,「吃飽睡,睡飽吃」是豬的習性,無怪乎冠上好吃懶做的罵名,人們鄙視「家豬」早已深植人心、根深蒂固了!
職是之故,有關豬的謎語,人們幾乎都從「肥、笨、懶、髒、色」之處著眼,試看下列幾則也是如此:「一生貪吃性難遷,不拉力車不動田;見到屠夫方後悔,幾聲悲叫赴黃泉。」指責豬飽食終日,不事生產。不如馬牛辛勤,終至一命嗚呼!「有個懶傢伙,只吃不幹活;戴頂帽子帽邊大,穿件褂子鈕扣多。」末句應是形容母豬,整排乳頭似鈕扣,衣扣之喻,妙趣橫生。「四柱八欄杆,住著懶惰漢;鼻子團團轉,尾巴打個圈。」前句指豬圈,末兩句描繪其鼻孔呈圓形狀、尾巴捲圈的外觀。「耳大身肥眼睛小,好吃懶做愛睡覺;模樣雖醜渾身寶,生產生活不可少。」從外型寫到習性,末談豬的身價。
與「身價」有關的謎語還有:「全身都是寶,愛吃百樣草;吃飽就睡覺,走路哼哼叫。」「身體圓圓像水桶,嘴巴長長愛哼哼;閒來無事就睡覺,人們稱牠農家寶。」豬乃雜食性動物,哼哼叫也是習性。後則中間轉韻,非一韻到底。無獨有偶,在國中課程「元宵燈謎」的補充教材中,還有一則:「農村養殖收入好,全身應用價值高;笑我笨頭又笨腦,玄奘取經不可少。」對豬歌功頌德、正面敘述的謎語,的確難得一見。兒時吾家養豬近乎二十年,對家中生計不無小補,而豬隻渾身是寶,也是財富的標誌,印證了母親的一句俗語:「豬尾搖鈴鈴,豬頭做三牲,豬跤箍做酒盅,豬尿做燒酒,豬腹內做獻敬。」豬對人類的貢獻,於此可見。
將豬引申到「豬八戒」,還有一則:「大長嘴巴好拱地,排行老二西遊記;臥下睡覺打呼嚕,走起路來喘粗氣。」豬常以嘴鼻觸地覓食,肥胖的身軀促使牠慵懶貪睡、氣喘吁吁。「創謎者」真是觀察入微,而豬八戒護送唐僧取經,也是家喻戶曉,毋庸贅述。
同樣地,人們對豬謎的描述也是反差很大,有失厚道的謎語的確不少,但仍有一些比較客觀正面的描繪,如:「四柱短又短,兩耳像蒲扇;鼻子哼哼響,尾巴打個圈。」只呈外觀的描述,未涉主觀的意見。「身蓋青布襖,主人待我好;吃食都不愁,只愁天光早。」前句指其皮毛,末句暗示想睡。「東邊來個黑大漢,頭上插著大蒲扇;走一走,扇一扇。」壯碩的身軀,加上兩片大耳,邊走邊扇,搖搖晃晃。
種豬也是豬,金門稱的「豬哥」,也是好色之徒的代稱。兒時常見「牽豬哥」的主人牽著種豬來到浦邊,為了看場全程的「好戲」,一群小孩亦步亦趨、緊隨在後。在閩南與客家謎語書籍中,對豬的謎語付之闕如,而對「牽豬哥(種豬)」的謎語則皆有收錄。在閩南語部分,各地大同小異,綜合歸納:「身穿一領烏袈裟,蹯山過嶺去找妻;人人叫我風流客,賺錢轉來飼一家。」種豬全身黑毛,形似披件黑袈裟,走遍各地找尋配種母豬,看似風流,其實是為了養活主人一家子。
在桃園新屋客謎有一則:「一身著介(穿著)烏a sa(日語黑色布料),過山過海尋人家;儕儕(人人)講佢(他)遛漂子(浪蕩子),賺介錢銀個個轉屋下(回家裡)。」與上則閩南謎語說法接近。在楊梅客謎也收錄一則:「日裡出門同房,夜裡孤寒歇宿;出門有人喊阿哥,無人喊阿叔。」將種豬人性化,大家都稱牠豬哥,無人尊牠豬父。同樣地,國語中也有一則:「日裡洞房花燭,夜裡孤眠獨宿;生子千千萬萬,死後無人啼哭。」種豬默默「耕耘」、增產報國,卻落得如此下場!難怪母親說了一句俗語:「豬仔囝飼大隻,毋認豬哥做爸。」豬哥雖有千子萬孫,由於非正式結合、不具名分,因而無豬認父,一切枉然,然其傳宗接代的貢獻,不容否認。
去年年底,國人選出代表字「翻」,也就是「轉變」,希望全國一心,藉著豬年的象徵,翻轉到更美好的境界,正如春聯所書:「亥時春入戶;豬歲喜盈門」「豬多食多福愈多;豬年如意獲豐收」「豬肥家業旺;春好福源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