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行旅】俄羅斯印象
我是二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年~1965年出生者),從小被教育要「反共抗俄」,卻不知道為什麼要「抗俄」?後來有一位老師說,「反共抗俄」的「俄」要讀第二聲,讓我們笑稱「反共抗鵝」。查字典,果然「俄」只有第二聲;現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卻連「反共抗俄」都查不到。
不管是「餓」還是「鵝」,國小老師也只告訴我們,「俄國大鼻子」,彷彿俄國人都有一個大大的鼻子,這個印象,在我腦海中存在了將近三十年,直到一九八○年看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之後,才知道俄羅斯人的金髮、碧眼、挺鼻,跟歐美人相似,這是我對俄國人長相的初步印象。
一九六八年,俄羅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了太空,驚動全世界,當時我想不透為什麼美國的教育那麼先進,太空科技卻不如俄國?我很想了解俄國的教育制度、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可是當時台灣是戒嚴時期,封鎖來自俄國及中國大陸的任何訊息,找不到談論俄國教育的書籍。
雖然我學的是教育,曾經修完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以及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卻沒有一個教授引用俄羅斯教育理論或現代文學理論到課堂上分享,我猜想是他們不曾接觸俄羅斯的教育體系及教學範疇。面對兩大強國,台灣重美輕俄的教育狀況容易讓教育理念走向偏頗,找不到正確的方向,怪不得二、三十年來一直都在「教育改革」,越改越讓人無所適從。
一九九二年,我透過友人從上海買到一本簡體字的《蘇聯教育家改革語文教學的理論和實驗》,才為我開了一扇窗,讓我稍微了解俄國的教育制度及目標。不過,再好的教學目標也要有學生願意用功學習。根據 二○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聯合報國外新聞報導,俄羅斯聯邦的薩哈共和國(Republic of Yakutia)東北部只有五百居民的小村莊奧伊米亞康(Omyakon),號稱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冷地方」,但這裡學校的停課標準是「零下52度」,當天的氣溫是攝氏零下五十度,學生們還是要頂著凜冽的風雪去上課。首都莫斯科的標準比較寬鬆,但也要超過零下三十度才會停止上班、上課;俄羅斯人每年有將近半年的時間,生活在冰天雪地,從小就養成抗寒的毅力,難怪會成為強悍的戰鬥民族。
軍事強國背後要有強大的軍工體系支撐,俄羅斯的科技教育培養出最強的研發團隊,發展最先進的軍事武器,除了自用之外,也賣給需要的國家;他們還提倡軍工旅遊,讓遊客搭乘軍用大卡車、重型坦克車體驗叢林作戰的氛圍,還安排AK47實彈射擊,這類型的戰鬥主題旅遊,很有賣點,吸引了許多歐美遊客,令人印象深刻,我們的旅行團是雄獅「俄羅斯戰鬥營首發團」,也安排了軍工行程。
旅行團的遊覽車出了莫斯科多莫傑多沃國際機場,我就好奇的看窗外風光,有點不敢相信我已經來到俄羅斯;車子接近市區時,速度慢了下來,俄羅斯導遊說:「來莫斯科旅遊,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市區到處都在塞車,是世界最會塞車第二名。」她補充說:「莫斯科雖然有很方便的地下鐵,但是若要去的地方要轉乘很多次,有的人就開車比較方便。另一個原因是莫斯科下雪的時間差不多五個月,馬路會結冰,騎機車或腳踏車會滑倒,很危險,所以莫斯科人都買汽車,冬天出門還可以開暖氣。」
所以,俄羅斯旅遊十天,不論是去哪個景點,市區或郊外,都免不了要塞車;每一條路,都變成滾滾流動的車河。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和舊都聖彼得堡,有許多帝俄時期留存下來的宮殿,例如冬宮、夏宮、凱撒琳宮,以及神聖的、宏偉的教堂,諸如滴血教堂、聖彼得保羅教堂、聖母升天教堂、聖以薩克大教堂,都是金碧輝煌,令人心存敬畏;宮殿中展出的歷代帝王玩賞的藝術精品,不論是雕塑、金飾、玉器、油畫、瓷器、雕刻,以及帝王的生活的桌椅、寢具、窗帘、壁爐等等,都是精美無比的無價之寶。
俄羅斯有許多音樂家,其中最知名的是柴可夫斯基,他的協奏曲〈天鵝湖〉、〈胡桃鉗〉、〈睡美人〉,耳熟能詳,只要閉上眼睛聆賞,腦海中就會出現芭蕾舞舞者翩翩起舞,那種夢幻般的飄逸舞姿,也只有俄羅斯的舞者才能達到極致。俄羅斯人從小就受到音樂與舞蹈潛移默化的薰陶,舉手投足優雅有禮。可能是種族基因的關係,俄羅斯人身材修長高挑,卻很少看到肥胖的人;據俄羅斯導遊說,二戰期間,聖彼得堡曾經被德軍圍城封鎖八百七十二天,糧食缺乏,餓死了一百五十萬人,因此他們養成了珍惜食物,不暴飲暴食的習慣。還有另一個原因:俄羅斯許多父母希望子女將來能夠從事藝術工作,例如芭蕾舞者、音樂演奏家、馬戲演員等等,當訓練到一個階段,要甄選正式演員,必須做身家調查,如果家族裡往上三代有胖子,就會被淘汰,為了子女的前途,家族裡每個人飲食都要節制。
俄羅斯有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底蘊深厚的文化,進步的科技,以及俄羅斯民族的光榮感和強烈的愛國心,使這個國家成為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強國。除了軍事時常秀肌肉之外,也注意到藝術文化的展現。
我去過許多歐洲國家旅遊,他們的城市街道兩旁的建築看不到外掛的冷氣機或直立招牌,看起來整齊不雜亂,俄羅斯的莫斯科、聖彼得堡也不例外;我們去莫斯科時,世足賽剛結束不久,據導遊說,為了舉辦世足賽,俄羅斯政府編列了一百四十億美元預算,除了整建場館之外,還包括美化市區建築物,所以我們來得正是時候,可以看到這兩個城市最新、最美的面貌。
莫斯科、聖彼得堡,這兩個俄羅斯新舊首都,是俄羅斯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十天的旅行,兩位俄羅斯女導遊都告訴我們,俄羅斯人民在共產政府的統治之下,大家都覺得非常的幸福,既不用擔心被其他國家侵略,也不用擔心子女教育費用,因為國家負擔他們的學費到大學畢業;他們不必煩惱房貸,國家會分配住宅;他們有很好的社會救助網絡,不必擔心三餐不飽。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他們對於精神上的富有與滿足。
美、俄在各方面都在競爭,俄國人有不服輸的骨氣。在俄羅斯旅遊十天,無論是在飯店、餐廳或各個景點,都看不到中文或英文的解說,只有俄文,他們認為:你要了解我們,就得學俄文,因此,參觀帝俄時期的文物時,必須靠俄羅斯女導遊的中文解說,才會深入了解;有團員問起俄國人的平日生活情形,莫斯科女導遊只笑笑說,那不在我的工作範圍內,然後避而不談。不過每天團員們晚餐過後,餐廳都會包一個飯盒給她拎回家,給她先生吃;她是一個典型的敬業又愛家的俄羅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