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官窯
「金門縣陶瓷廠以浯島,故稱仙洲窯。總統 蔣公的國宴招待外賓之碗盤、餐具、茶具、酒器等,皆委由本廠製造,故又稱我國唯一官窯。」─《金門縣志96年續修》。瓷器是中國的一項重大創造發明之一。古代中國瓷器享譽海內外,作為盛食器不僅可代替簡陋的木器、陶器和昂貴的金屬器物,也是珍貴的藝術品,歐亞的王室巨賈莫不為之傾倒。傳說十五世紀中葉的明正統年間,朝廷舉辦盛大的國宴招待各國賓客,未料宴會結束,許多杯碗不翼而飛,原來這些輕盈俏麗的青花瓷,令外國使臣愛不釋手,順手放進懷裡帶回國去了。可見當時中國瓷器在外國人心目中被崇拜、讚賞程度何等之高了。然而,瓷器的燒成絕非是製瓷工匠的朝夕之功,無論就其器形的變化還是裝飾的技法、釉料的發明、燒造的技術都是一代又一代藝匠積累智慧心血的結晶。今天,人的眼裡最好的瓷器在宋代。宋瓷為中國瓷器史上一個突兀的高峰,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成就,將瓷器的造型、胎釉完美和諧地融合一體,讓單色釉瓷器的美達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給人們在追求質樸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中,帶來舒悅與美感的精神享受。
官窯是「封建時代」一個包含很多內容的名詞,首先顧名思義就是「泛指承官命燒造以供宮廷使用者。」其次「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瓷窯燒造,名為官窯」─《坦齋筆衡》宋葉寘。又明清兩代景德鎮御器廠所燒瓷器,一般亦稱官窯。另外「以其地方之土產貢於宮廷者,雖非官府指定,但必定是地方名產並檢其精良者才入貢,一旦將土產精品入貢於宮廷,在意義上便可稱為官窯。」─《藝術大辭典》。
官窯瓷器燒製嚴格,按照宮廷的要求,不惜工本,竭盡製作之能事,強調的是精益求精,而不是粗製濫造;在探求新工藝和新品種方面提供了資金保證,也為瓷業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某種機遇。而瓷器的樣式和釉色完全以迎合皇帝的個人品味、愛好,官窯瓷器不能買賣,只能是皇室的專有享用,一般高級官吏也只不過偶蒙賞賜,庶族平民是無份的。為了製作這些精品,徵集了全國各地的名工巧匠,不計財力、物力和費時累日,其精湛的工藝令民窯望塵莫及。官窯的浪費驚人是勿庸諱言的。但沒有官窯的設立及官窯瓷器的生產就不可能有一代又一代的新品種的出現和技藝的提升。因此瓷器精品大都是從官窯生產出來的。官窯的產品代表一個朝代的製瓷技術、生活習俗與文化素養,生動反映了時代的風尚和審美的取捨標準。就其器物所給人的印象:「唐代瓷器的豐腴雍容,宋代瓷器的素潔雅致,元代瓷器的渾厚凝重,明永樂瓷器的典雅華貴,明成化瓷的圓潤秀緻,清康熙瓷的敦厚挺勁,雍正瓷的纖柔清麗,乾隆瓷的精巧繁縟」。由於皇帝直接干預御器廠的生產,派官督造,燒製刻意求精,致使清代工藝之精細,設計之巧妙,構思之縝密,達到推陳出新,光彩奪目,可以說是集中國瓷器之大成。
南宋之後,中國最好的窯工在景德鎮,到明代時,景德鎮已成中國製瓷中心,為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定點生產地。官窯的御器廠按照宮廷要求進行生產,對待瓷器質量要求相當嚴格,可謂百中選一。即便是成品還要再行挑選,落選者或超過宮廷要求數量便砸碎後就地深埋,為皇室的尊嚴,不准流散民間。從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中,大量破碎的瓷片因為一點點瑕疵,就被篩選下來,又怕民間仿製,被打成碎片。但當皇帝死了,他用的那套瓷器就得鎖起來,再按照新皇帝的愛好重新燒製,器物上還得打上新皇帝的年號。
官窯是生產文化含量很高的瓷器之地,相對於民窯,官窯缺少自然天成的美感和自由發揮的隨意性,但沒有官窯,就很難體現我國的瓷器製造的整體水準。唐以前官方貢器與民間用具只有粗細之別,無文野之別,至宋代則產生了明顯轉變,一個朝著秀美、精緻絕倫的方向發展,非商品性質,並嚴禁民間仿製使用;一個朝著粗獷、率真質樸的道路進行,生產隨心所欲,以供庶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封建王朝對精美瓷器的壟斷是盡人皆知的,歷代皇室的窮奢極欲,促使中國瓷業不斷進步發展;官窯可以不惜成本代價,但民窯則必須精打細算。由於強調質量,無形中剝削和阻礙民營製瓷業的發展,占用了最熟練的製瓷工匠,獨占了最優質的瓷土和釉料,並限制民營的產品種,又用「官搭民燒」的辦法對民窯和工人進行大量盤剝,官窯在督造中不免出現官員的為非作歹,欺凌窯工的問題發生。就連皇帝老子都在御用瓷器上千方百計地壓榨老百姓,要地方和老百姓分攤費用,上行下效,經辦的官員哪能不從中揩油,苦了窯工。
官窯一切都是官家的,缺乏主動的經營策略和抉擇,奉命行事何談甚麼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呢?封建時代尚且懂得如何在官窯體制下進行改革,或實施「官搭民燒」的方式,說明官窯是條走不通的老路。過去用人工淘土成泥,現在使用機械的力量;上釉、窯火全靠釉工、人眼經驗掌握,現全憑電腦自動掌控。
尤其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自由市場的競爭激烈,沒有所謂「官」與「民」的區分,不宜有封建「御瓷」的心理情結。今人勝過古人,唯有提升競爭力,利用陶瓷材質特色,結合現代科技與設備的應用,憑著自身優良的技術與人才,有所借鑒,充分發揮創意,開拓一條具有設計巧思與地方特色的現代感陶瓷之途徑,根植本土,融入生活,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以求符合廣大消費者的欣賞心理,方能精彩走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