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之西.大膽日月系列】十年軍官話當年
天冷已換季,有一個兵要說回他連上拿衣服,另一個兵有病要到衛生連看,這兩人都請假未歸。旅長要我把他們找回來,我查地址都在屏東,一個山地門,一個萬巒。在未去之前,聽說他們有時候會用武士刀對抗,因此我帶了手槍去,派了一部吉普車。除了駕駛,另帶士官長和我的傳令兵。半夜出發,去山地門天還未亮,找到派出所,一位警員在桌上睡覺,我們叫醒他問路,他告知我們後面有條小路,車可以開上去。我們到山上第二站派出所,天已亮了,警員還誤以為我們硬闖進來的。經過一番解釋,他告訴我們上山的路,並派人帶我們去找那個兵的家,就在對面山上。士官長和傳令兵因為穿皮鞋不能走,只有我跟他去。翻過兩座山到他家,他父親願意下山跟我們一起找人。我們離開他家,又翻山回來,當我下了第二座山,再往我們停車地點上面的山坡,可是我的兩腿無法跟上了,我想是因為原住民的腳程很快,他們給了我一根棍子持撐,才能慢慢走上來,我們上了車向警員道謝。下山後,到了派出所時,看到我們行政官在那等著我,原來派出所已向屏東憲兵隊報案我帶著手槍。因為時值蔣總統在高屏活動,憲兵單位特別謹慎嚴格,我想是通過車輛號碼查到我的單位,通知旅部找我回去。我們旅才派行政官專車送槍枝號碼公文來給我,然後他們便回去了。我跟隨那兵的父親找了幾家才找到他,把他帶上車上手銬,也感謝他父親,並請他放心,只會給他小處分。想到他父親又得走路回去,沒時間送他,就給他點錢能在路上花用。
到萬巒派出所問另一位兵的家,警員帶我們前往。快到他家時,警員告知他家有後門要守好。我跟警員從大門進去,眼見那位兵正翹著二郎腿,瀟灑自恣地坐在椅上看著電視,家裡沒有其他人。鄰居圍過來議論紛紛,我對他們說,請轉告他父母,他是請假未歸,我們帶人回去,請他父母放心。
回到了營區,我想因為兩人,驚動了「皇上子弟兵」屏東憲兵隊,且連上人少事多,所以並沒有加以處罰。此時開始整修房子,尤其牆壁用的木板要噴漆,我們保養廠只有一個噴槍不夠用,於是我向預財組的同學要他借一支來,又請旅部參一調用營裡的兵來支援。
正趕工時,莒光日沒有上,軍部政戰來了一位少將,我們師部主任陪他來,看到我們做工,問起兵的學歷,得知有大專學歷的,就對我說:「你怎麼要他們來做工?」我不客氣的回說:「那誰來做呢?」師主任在旁暗打手勢,要我不要再說,之後他們巡視營區看到大家都在做工,聽說少將回去後,不知給誰記過一次。
我們旅長在金門接任時,就看著他吊點滴,治肝病。回到台灣後,我們政戰處長也有肝病。
當師參一,通知我考軍訓教官,說我智商成績夠,那天考一篇論文,題目是「五大信念」,誰知我的身體不適,突然發寒,智、信、仁、勇、嚴,丟了一條,因此沒有考取,第二天我到醫院檢查,結果得了肝病,隔幾天師長到我們連上問我到哪去了,得知因肝病住院,他打趣的說:「嘿,你們旅長肝病,處長肝病,連長也肝病。」
住了一個月肝病治好了,可是醫生發現我心臟有問題,要我去三總檢查。我於是到台北三總住院,做心導管檢查,確認是先天性心房間隔缺損,一時無法治療也沒有特效藥。我只好出院回到連上,身體上沒有什麼感覺,可是心理上的壓力大,沒有參加左營兩棲訓練,結束後跟著調到鳳山三校(陸官、步校、士校)任示範部隊,旅部住在步校。
我振作起來處理連上一切事務,三、四年的連長經歷也養成大器。過去每次裝備檢查,大至國防部,小到師部裝備檢查,都是全旅的第一名。這次不再是第一,旅長找我去看上級發佈的資料,我一張張地細看一遍,營的資料我不看,只看我們旅部連,比較其他的旅部連成績,我們連還是第一,我請旅長看,旅長沉默不語。
連上有二、三十部大小車,可是能駕駛的不到一半,步校空間大,我要兩位大卡車駕駛當教官來訓練,希望每班有兩個會開車的,並要他們注意安全,熟悉交通規則。
不久,我們又要調到台北任衛戍師,我們這期同學退伍日到了,他們如期退伍,可是旅長要我把部隊帶到台北,延長一個月才退。
記得小時候當學徒時,老闆說文不能「等因奉此」,武不能「立正稍息」。二十幾年的軍旅生涯,我對軍人這套到最後仍沒有學會,尤其那口令──大嗓門、脹紅了臉……實在沒興趣。我曾在步校受訓實習帶兵官,部隊的「一二一」口令,我不太能跟上拍,叫到空檔裡,真是大笑話。
我的人緣好,長官、同仁和部屬都對我不錯,尤其我當連長時,有兩位好友,可算是我的左右手,一是師預財組林興兄,另一是旅部參一清泉兄,讓我在師、旅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都能找他們幫忙,很感激他們。所以我當連長很順利,沒有記過或申誡,只有記功。
我擔任這十年軍官期間,雖然有很多的艱難困苦,也有那些不如意的事,但總的來說還算順利結束,二十四年的軍旅生涯就此畫下句點。
我常想著,我們幾十年在部隊的長官,待我們有如家長,關懷我們;同事如兄弟,雖然退伍過了幾十年,感覺這份親密並未隨時間消淡,每次我們相聚聊到那些往事都回味無窮彷如昨日。
麥帥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如今我們皆已老矣,大都組成家庭,在這塊土地留下了第二代、第三代,韶光易逝,聚散無常。我們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珍惜現在。(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