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懷祖德宗功,再創光祖耀宗的歷史新頁── 《后宅聚落風華》自序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麗玉 。
點閱率:810

感謝文化局為推動縣民能認識家鄉,凝聚共識,振興文化產業,鼓勵大家來寫村史,讓我這不屬於學院派內歷史學者的一介庶民,有勇氣擔起撰寫后宅聚落村史的任務;一則是挑戰自己,二則在發揚后宅村的地方文化傳承,三則盼能凝聚后宅聚落村民的情感與團結。
近年來隨著地方多位耆老的相繼辭世,讓我備感憂心。倘若再不藉由對耆老的訪談,從其口述中加以紀錄,將后宅村相關的人文歷史故事,以及先人篳路藍縷的生活軌跡,尋得一鱗半爪加以記載,以免隨著歲月的洪流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所以膽敢以野人獻曝的心情,計畫撰寫后宅聚落村史。
后宅村雖然只是金門島一百六十餘個自然村中的一個小小村落,村中自古迄今,並沒有顯赫的官宦人物,是一個極其平凡的鄉村聚落。長久以來,后宅聚落村民隨著大時代的洪流,歷經日寇的侵略登島欺壓百姓,接著國共的內戰。38年大陸淪陷以後,國軍進駐浯島以來,到民國81年戰地政務終止。在軍管體制下,大家仍然吃苦耐勞以務農維生,及至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爆發,百姓房屋遭受匪砲擊毀,迫使村民居無定所,大部分村人不得不遷台逃難而去,待共軍於1958年-1978年宣布「單打雙不打」的情境下,才敢慢慢返鄉重振家園。此時期留在金門的男女老少,躲防空洞應是他們共同的記憶。
而一些遷台的青年學子仍然留在台灣繼續求學,或就職謀生,或投筆從戎,一下子改變了后宅村民的務農生活型態。然而,不管是從事士、農、工、商……等何種行業,卻也人才輩出。即使現下留在后宅村者僅剩三十幾戶而已,人丁雖不多,但是大家對教育的重視,對子女的培養,莫不極力付出。這些後輩子弟也都勤奮有加,獲得博士學位者,或任職公教與軍職者,抑或是事業有成者,可說不計其數。渠等對家鄉及社會貢獻也很多,這正是族裔代代相傳、開枝散葉的最好寫照。
早年后宅村民與地區大部分居民一樣,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農為生的簡樸生活。因后宅村靠著與廈門鄰近可通航的「雞髻頭」碼頭的地理優勢,許多青壯年隨著落番的潮流展開向海外發展謀生,憑著體力在人生地不熟的新加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顛簸流離,倚靠體力換取微薄的工資再寄回家鄉接濟家庭生活,它就是所謂的「僑匯」。當時后宅村也有在海外經營生意發跡者,如赫赫有名的宗賢王金城,對家鄉各種捐款貢獻頗大,村民靠著僑匯接濟者不計其數,書中第肆章第五節〈僑匯〉已提到,在此不再贅述。
《后宅聚落風華》這本書,係以地理環境、建築風華、歷史淵源、宗族信仰、人物描寫等五大主軸架構來展開,包括地理位置的探討,村名由來、行政沿革、王氏宗族溯源、教育演變、村民信仰與文化、聚落建築風華、村民生活命脈、人物描寫、人文風情采風等面向。透過文獻資料蒐集、田野調查訪問,藉以紀錄並呈現后宅聚落居民過往的人文歷史,說出這些屬於金門在地小村小戶人們的真實故事,可說是后宅村族親生活歷史的顯影,希望喚起居民共同的文化記憶,促進年輕後輩對鄉土的認知,找出地方人文特色,熱心參與家鄉的公共事務,它也是這本書的最終目的。
金門要發展,文化傳承實很重要,感恩金門縣政府近年來致力於讓地區文化能深耕所做的努力,金門在長達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有一百六十幾個自然村,鼓勵愛好文史者對各村村史的撰寫,正是文化薪傳最好的途徑。因為后宅王氏家族燈號「開閩第一」是紀念王氏先祖閩王-王審知,為讓先祖王審知的甘棠遺愛能「世澤長流」所以筆者呼籲宗親後輩們一定要知道其「開閩第一」的來由及「世澤長流」的含意,尤其應知曉吾祖開閩王王審知公,德澤廣被四海、為世代萬民所共仰的原故,並希望凡吾王氏裔族能瓜瓞綿延,一代傳給一代,並興起緬懷祖德宗功,尊宗念祖、效法先祖德政精神、進而發揚光大、光前裕後,再創光祖耀宗的歷史新頁,使《后宅聚落風華》這本村史,不久的將來能再譜一篇更璀璨的新樂章。
本書能順利地出版,特別要感謝金門縣前任文化局長呂坤和博士的鼓勵,以及諸位審查委員的抬愛,讓我能獲得獎助與印行;也要感恩后宅村多位耆老,多次的接受打擾與訪談;更要感謝外子王世昌先生從旁協助,適時提供許多珍貴的相關原始資料;當然二女婿黃宗南先生,三女兒王芯芯的專業攝影,提供我所需的部分貼圖照片;最後更要感謝大女兒王芯芸的辛苦編排,以及協助整理與校對等工作。大恩不言謝,唯有終生銘感心田。然因篇幅所限,在人文軼事中難免有遺珠之憾,謬誤之處亦在所難免,尚祈方家與各界賢達不吝賜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