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
當人類出現之前,已經有海,海給人們千變萬化的想像,漁夫看見海,想到的是出航;熱戀中的情侶看見海,想到的是小巧可愛的貝殼;醞釀靈感的詩人看見海,想到的是浪漫的故事。
海這種東西的確神秘而多變化,有時蒼白如遠方的薄霧;有時碧綠澄澈如鏡;有時波濤洶湧,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捲起的浪花如千堆雪。幾個攝影朋友去海邊,最喜歡模擬的就是潮水,相片捕捉瞬間的海不容易呈現出的細膩感,便成為了另類的挑戰。
而我喜歡海,正是因為它的善變與遼闊,它可以很熟悉,也可以很神祕;它可以很實際,也可以很夢幻;它可以孕育,可以奔騰,可以紓壓,它可以貫穿人間的彼岸,遠眺著海,心胸也能溫柔些。
它的從容不迫和磅礡,常讓我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個不同地方的朋友,在夜晚看見的是同一輪明月。幽亮的月色在黯淡的海面上映照,世界萬籟俱寂,同時欣賞著的人們,即使自私自利、勾心鬥角,此刻,心中是一樣的孤獨吧?但不管是什麼樣的心境,以眼為窗,打開而遙望,是我們對夜空不捨的依戀。
二十多年前的桃園,有個近機場規畫成市集的漁港,竹圍,居住此地的阿姨知道大船入港的時間,因此沒有買到過期品的問題,她會在漁船卸貨時用低於市場的價格買到新鮮貨。迷戀多變的海,阿姨不曾離海而居。
母親問她:「海邊什麼好?值得妳魂牽夢縈。」沒念過書的阿姨對詩應當有些研究,她作了一首並不高明的詩:「海邊什麼好?牡蠣蛤蜊石縫笑;我入海色踩浪潮,帶回海鮮當佳餚。」以一個不識字的婦人,這樣的程度算了不起了。
是的,活魚活蝦活螃蟹,一端上桌,全成了「有口難言」的佳餚。阿姨對於漁港的熟悉度顯然很深,她不需要行事曆的輔助記下重點,只要觀望潮汐,用知道今日月亮圓或缺那樣的按下鬧鐘,便知道清晨起床後來到港灣,要買下哪一種海鮮;向晚的沙灘上,又可以滿載而歸哪些貝類。對時又對味。
阿姨居住在此很多年,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一個農村婦女的期盼,就是與海洋彼此陪伴,這不是都市人嚮往或拿手的生活,鄉下人懂得家務,往往能燒得一手好菜。愛海的人或遊客,並不見得會把歡愉建立在口慾上。他們要的是野心,是夢想,是成就,也許是一種貪婪,完全利己,走入海的目的是紓壓,海邊什麼好?許多人並不懂得海,日理萬機的作息,讓他們甚至不曾明白潮起潮落的美麗。阿姨或許沒有都市人對金錢追逐的野心與心機,卻懂得在月亮升起的海中央,找到快樂。
下起雨的海又是什麼樣子呢?
我記得曾坐在父親的車上,看著雨中的海洋,車窗上爬滿水珠子,使得原本就視線不良的景色,更加朦朧了。於是,站在入夜後放晴的海灣,那一輪月色讓我忍不住微微笑了,口中吟詠著:「海上生明月。」海上升起之物,豈是心中只有忙碌二字短視近利之人能感受的?
寬廣的海洋是無法打包的,停泊的船隻是不會捕回過期品,高手的攝影師不能讓照片溢出潮水。
就像,不管是誰,都無法帶回一片海。
海比我們有朝氣,海比我們長壽,當我們萬事皆不如意的時候,靜下心去領悟,海如何用美麗,療癒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