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企業家的另一扇窗──為《父親的高粱酒》寫序

發布日期:
作者: 牧羊女。
點閱率:1,323

極少見企業家熱衷文學、熱愛家鄉,經常提筆振書,振聾發聵;也寫抒情浪漫、美食、小說。年少時經常就著煤油燈偷偷閱讀「禁書」,讀至精彩處忘了太陽西下,這樣的文青努力到事業體龐大,仍不忘情文學,令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此人就是講話文氣十足,經常笑臉迎人的李台山。
台山兄是《金門文藝》發行人,編輯群沒事老愛消遣他一下,經常聽他訴說相思、苦楝、木麻黃的種種生態及曾經圍繞在旁的故事。眾人總要為他編織一則浪漫的無影的戀情,然後勒索他要向嫂子密告,因為大夥覺得他佛性及溫暖的性格必有許多女性仰慕,無端為他製造諸多春花秋月,這都是看他溫文爾雅做出的揣測,他也配合我們半開玩笑的回了一句:「說沒有很沒面子,說有太沉重。」
一位企業家因喜愛文學,拿了一百萬讓我們把《金門文藝》復刊,促使一群同樣愛好文學的鄉親忙將起來。之前《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兩本創作合輯也都有收錄台山兄的好文章。他的小說娓娓訴說年少時的純情,豆渣圓一文提醒所有島鄉人的味蕾,讓人垂涎不已,大夥都驚艷企業家在繁忙的商務中竟隱藏一支書寫文學的筆。
或許成長在同一年代,台山兄訴說的故事往往是我熟悉的,一截二十五到三十公分的地瓜苗,插枝一百株即是一百栽,讀到這一段忍不住回望青春歲月,用相思樹雕刻陀螺,在木麻黃樹下耙落下的針葉、田裡用二塊磚搭起來烤地瓜,搭登陸艇越過台灣海峽,一起在異鄉奮鬥,一起鄉愁……,熟悉的場景,讓金門人的情感血濃於水。
金門人愛鄉實屬天性,也是每個人的信仰,從楊水應叔、張邦育兄長到李台山、王水衷表兄弟一以貫之,豪氣捐款,凝聚鄉親濃郁情感,全省三十幾個同鄉會,這位李總會長終年南北奔波,如此熱情豪情往往令人嘆為觀止。被同鄉會熱鬧壯觀場面感染,身為金門人的我無法置身度外,彷彿仍然聽到窗外的砲聲、打赤腳挖地瓜、曬高粱、收摘花生,貢糖香甜味飄過台灣海峽,桌上醇厚的58度高粱,這一切都是金門人成長的共同記憶。
台山兄出身新聞系,訪問稿一出手便抓住重點,寫得尤其生動。因為瞭解鄉人的苦痛,濃濃的鄉情,才能寫出金門人一路走出的風景,著實扣人心弦。透過他的筆,讓人瞭解明乘長老與金門的淵源,由於受二位金門婦人給予的地瓜麵線,令他終生感念,創辦能仁家商後,一直以來特別給予到此求學的金門子弟優惠,因而令人感佩明乘長老的念恩與回饋。
專訪李錫奇大師的篇章,更是讓人隨著文字與大師同悲喜,大師的人生際遇本就是一部豐富的史詩。許多人訪問過大師,福建師範大學劉登瀚教授所著《色焰的盛宴──李錫奇的藝術和人生》是大師大半生的傳記,而台山兄訪問李大師的《追尋與回歸》是在劉教授寫傳之前,台山兄以浯島人的晚輩作訪,述及李大師祖母及姐姐同一日死於非命,一位瘋了似的阿兵哥讓年少的他顛沛流離,讀者莫不動容。當年李大師返金前忽而決定行李都不拿重返台北,此一決定造就畫壇國際巨擘,台山兄的專訪更具家鄉性,大師一直期待金門成為和平島,不再悲傷,是啊!戰爭已遠離。
《新聞教父鄭貞銘》一文也非常感人,台山兄可說是多情善感,尤其重情,鄭教授逝世週年之《百年追夢》新書發表會,他到場致詞,我當場體悟企業家的正直性格及豐沛的感情。而金門大學創建曾是台山兄津津樂道的話題,因此,李金振校長艱辛創校及克服種種挫折的歷程也都詳盡於書中,使人得知愛鄉是一所大學成立的原動力,也感佩一些成功企業家挹注資金興學的義舉。
另一位受訪人音樂家李子恆也是浯島人的驕傲,他把鄉愁傳唱得淋漓盡致,許多名歌星傳唱李子恆的歌,《秋蟬》更是其代表作。二年前我到瑞士搭乘火車登上海拔三千四百五十四公尺高的少女峰火車站,車內我播放李子恆那首讓金門人感動不已的《番薯情》,同車人靜靜聆聽,思緒掉落無邊的感懷。台山兄《音樂才子──李子恆無邊的鄉愁》文中如是說:真情的傳說,包含了一切,用「真」鋪陳出的「善」才有美。
我認識企業家李台山一家人,夫人賢慧大方,第一次見她就感覺是位有福氣的人,其子女個個優秀,女兒李中琳文采極佳,為《金門文藝》也盡了許多心力。《父親的高粱酒》是台山兄第一本著作,內容取材廣泛豐富,書寫親情及一家人的互動讀來更令人動容。
企業家,文學是你另一扇窗,願我們以文學讓春天從金門出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