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漂與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基礎。
點閱率:1,294

漂這個字最近因選舉而大為流行,北漂是指台灣南部的人到北部謀生、定居,從這樣的角度看,我從金門來台讀書、謀生,且定居台北,是名符其實的台漂,如今退休,理應可以回漂,可是養育我的祖父母已經不在,培育我的伯父也作古多年,回漂豈不變成孤家寡人,住在台北可是三代同堂,且女兒一家住在附近,天天見面,一起晚餐,快樂無窮,我也只能以一日遊方式來回於金門和台北之間,幸而飛機快速又方便,漂來漂去,毫無困難。
想到漂,不盡勾起了流亡的傷感。那是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在短暫停火期間,隨金門中學遷台而寄讀全台各縣市的省立中學,成為離開家鄉的寄讀生,這些學生後來被稱為流亡學生,第一次讀到流亡學生四個字是,趙莒玲於民國82年11月10日在中國時報寶島版所撰的文章──台灣文教界「金門幫」刻骨銘心的故事,文中指出他們是一群金門的「流亡學生」。後來又在「金門鄉訊人物誌」書中看到流亡學生這樣的字眼,去年十月十日,金門中學與縣政府合辦「823烽火學子返鄉團聚活動」,在活動的計畫書也使用「金中流亡學生」這樣的字詞。顯然地,流亡學生這個名詞可能也呈現在其他文稿或文獻中,只是我沒有機會看到罷了。
對我來說,既漂又流亡,兩者兼備,因八二三砲戰而流亡已毋庸置疑了,其實首次看到這樣的名詞,內心實在是五味雜陳,既難以接受,也非常難過,時代所逼,無從選擇,這樣說也不盡然,我的許多同窗與好友,不都是又回到島鄉了麼?只因為我大學畢業後,留在學校擔任助教,後又進修與出國,於是漂流他鄉,使得他鄉變故鄉。說起出國讀書,那是民國68年的事,當時有不少好友,都勸我何不把家人一起帶去,免得兩地相思,那個年代,確實有不少留學生,出國後而一去不回,我也曾仔細思考過,拿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的補助出國進修,學成後理應回國才對,雖然償還公費,也是明定的可行之路,惟帶著兩個小孩,一家四口的生活費用高昂,實非留學生公費所能負擔,因而作罷。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年全家一起出國,真不知會漂流多遠,幸而返國,沒有漂成,後來,女兒出國,我們也勸她回來,如今才能天天相見,否則豈不牽腸掛肚。
漂流異鄉是很辛苦的,不僅工作與謀職困難,即使讀書也非易事,像我們這些流亡學生,寄讀各校,面臨的困難是功課跟不上,想想少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實在不易銜接,據我所知,很多學校都要求任課老師義務為我們補課,然而當時的腦海填滿了想家念頭,要補進這些各科知識,談何容易。我因為小學曾經留過級,對於有機會讀書頗為珍惜、執著,加以祖父母與叔伯每次來信,都加以安撫並鼓勵,使我頗能安心求學,每天都會早起,背誦國文與英文,又遇到很好的導師教我幾何,把我叫到他家,從頭教起,讓我對這門毫無概念的課程銜接起來,實在是終生難忘,後來我找到了他,他非常高興。
我珍惜讀書的態度,不僅讓我寄讀期間跟得上一般的程度,也使得我在高二復學時,趕上進度;那是讀完高一的暑假,我休學在家種田一年,祖父過世後,祖母見我獨自耕作辛苦,又找不到工作,於是要我去台灣復學,她老人家說:「你伯父會寄錢給你讀書,我自己一人在家,生活不是問題,不用擔心」。
當時辦理出境手續繁雜又費時,到達學校時,也是開學一個月以後,學籍承辦人告訴我說,再晚一天就來不及了,依照當時省教育廳的規定,開學後一個月必須呈報學生的學籍資料,因為李校長有交代他我要回來復學,所以一直在等我到校。
我參加了第一次月考,化學成績23分,任課林老師非常客氣問我是何校轉來?那個年代,學校對於品性不佳的學生會要求轉學,我回答是復學,他有點驚訝地問我何以這麼晚才來復學,我據實以告,他一聽,立即要我每天下午放學後到他辦公室,要為我補課,並告訴我說,他曾經在金門當過兵,之後,知道我因長期住在潮濕的防空洞而患有關節炎時,還多次以摩托車帶我去鄉下看醫,真是命好遇到了貴人,代數也是老師義務教我,如此,不但跟上進度,且學期成績還跑到班上的前面。
這些事讓我深深體會到自助而後人助,若不復學,校長與老師們如何助我。高三這一年還拚命複習功課,雖因而得病,然考上師大公費就讀,讓祖母高興萬分。這諸多事情似乎在暗示我,命中註定是要漂流他鄉、流亡異地,不是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