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謁鄭成功先祖
這一發現,引起了蔣經國先生的高度重視。
1967年2月9日,蔣經國抵金,在金門過春節,邀請地方父老會餐,指示地方重要工作如下:
一、每年定期祭明監國魯王。
二、對金門歸僑,應妥為照顧,善為保護。
三、民族英雄鄭成功,應修建衣冠塚。(按:因無鄭氏衣冠,乃在夏墅建延平郡王祠。)
四、黨國元老吳稚暉亭,應改為吳公亭。
五、金門名勝古蹟,應多攝印明信片。
六、多種樟樹,發展經濟造林。
七、各地豎起之銅像,應經常維護保養。
八、推廣栽桑養蠶,發展農村副業。
其中,就有修鄭成功衣冠塚的相關工作。
當年9月19日,蔣經國再次蒞金,並赴文台古塔、中山紀念林、新整建之榕園、鄭成功祠預建地、夏墅等巡視,再次指示:
一、古塔下八角亭,命名砥柱亭。
二、古塔勒石上加刻「歲寒松柏」四字。
三、中山紀念林,應由全縣軍民立碑,以志紀念。
四、榕園四角亭,命名思親亭,其中古屋改稱「慰廬」。
五、鄭成功衣冠塚安靈時,需取棺木衣物,應採用明朝衣冠服飾。
六、金門可試種梅花,並大量培植花木果樹。
在蔣經國指示之下,金門有關方面和金門鄭氏宗親也積極為鄭成功先祖墓重建工作奔走、呼籲。
據1967年5月18日《金門日報》報導:金門的鄭氏宗親最近陳文縣府,請將鄭成功祖墳仍移山前村舊址重建。鄭氏宗親的代表是鄭劍秋、鄭維橋、鄭天仁三人,他們這種懷念自己先祖的倡議,實乃追終慎遠的美德,因而引起記者探討的興趣。
鄭氏宗親的陳文內容是:(一)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有祖墳在本縣山前石獅山麓,1959年駐軍於該處構築坑道時,發現內有墓誌銘,記載頗詳,志銘現存臺灣歷史博物館,民等以鄭氏宗親關係,乃撿其遺骸暫移盤山路,地名頂枝牌自家園地草草掩埋。(二)適聞縣府欲為鄭成功建一衣冠塚於本縣供人瞻仰,意義重大,茲特懇請並將鄭氏祖墳移還山前村舊址附近,以志銘全文勒石為碑,俾使人知鄭成功與金門歷史之關係,則意義更為遠深矣。
金門縣政府在1967年5月20日答覆函中稱:
一、五十六年(1967年)五月八日申請書及附件悉:
二、鄭成功祖墳遷移山前舊址,本府在建鄭成功衣冠塚計畫中,原已並列考慮辦理。
由於蔣經國的批示,鄭氏宗親的努力得以實現,鄭氏先祖墳和延平王祠在金門最終得以建設和保護。
在臺灣,媽祖廟大都供奉著鄭成功。有些臺灣人把民族英雄鄭成功當神明供奉,當地流傳一種說法,「生意人要發財,要拜鄭成功,一定會成功!學生考試甚至拿准考證去祭拜。」那天從臺灣趕來祭祖的鄭昭明說到鄭成功滿是自豪,「在臺灣有很多媽祖廟,幾乎所有的媽祖廟都有供奉鄭成功!」
作為鄭成功後裔,鄭昭明是臺灣台南鄭成功家廟的主任委員,他對鄭成功文化在臺灣的淵源深有研究。只要是涉及到鄭成功歷史文物的保護,他都不遺餘力地在兩岸之間奔走。
他告訴我說,鄭成功之子鄭經在臺灣做了兩件大事:一,民族英雄鄭成功仙逝後次年,鄭經在臺灣建了一座祠堂;二,為自己的母親、鄭成功妻子董氏蓋了一棟「別墅」,如今這棟「別墅」已經成為台南開元寺。「董氏生前用過的餐具目前仍保存完好,目前已經成為文物館裏的陳列」,而由於「別墅」蓋在台南北邊,當地人為表紀念,把當地的街名改為「北園街」。
談到在金門同祭鄭成功先祖,鄭昭明表示很有歷史意義。其一,兩岸同根同源,兩岸本是一家人,血濃於水;其二,這是慎終追遠的體現,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來看看老祖宗們都留下了些什麼,追念前賢、效法先古聖賢;其三,石井鄭氏宗親會組團來祭祖,說明國家強盛了,經濟好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我最大的體會是兩岸宗親血濃於水!」祭祖儀式結束後,南安市石井鄭氏宗親會榮譽會長、秘書長鄭振顯興奮地說。
這次赴金門祭祖是石井鄭氏宗親的「首航」,也是鄭振顯首次到金門,他不僅參加了祭祖,還沿著鄭成功史跡重溫鄭成功在金門的那段歷史。
「我退休之前,在石井鄭成功紀念館任職,早就有個心願:想到金門看看鄭成功先祖留下的足跡,祭拜老祖宗,一直未如願,所以這次前來,不管腰部傷痛,但堅持前來。」
據其介紹,此前,石井鄭氏宗親代表隨團赴台南參加奉祀鄭成功秋祭大典活動,路經金門時,金門邀約祭祀謁陵。於是,從臺灣返回石井後,石井鄭氏宗親會決定組團赴金門祭祖,鄭振顯是帶隊「團長」。
在確定行程後,石井和金門兩方宗親會通過電郵電話開始具體細節的推敲。鄭振顯說,此次祭祖得以順利舉行,首先要感謝的是金門鄭氏宗親會的支持,金門宗親不僅請了奏樂隊、帶來必需的物品,還幫忙邀請重要嘉賓。
「這是第一次,規模相對小些,下一次我們還將考慮組團再來,到時候規模會更大!」鄭振顯如是表示。
「兩岸鄭氏宗親一家親。」一旁的金門鄭氏宗親會理事長鄭錦章則接過話兒說,「希望兩岸宗親常來常往」。
常來常往,泉金兩地鄭氏宗親,來往交流已經頻繁穿梭在泉金海上……。
4、揭秘
鄭成功故鄉是石井,怎麼要到金門去祭鄭成功的先祖呢?這裏有一段歷史謎案。
在金門金城鎮夏墅的「明石井鄭氏祖墳」,我看到了鄭經撰寫的《皇明石井鄭氏祖墳志銘》,據《志銘》記載:鄭成功的先祖深江公、於野公及其夫人葬于南安康店大墓,五世祖西庭公與夫人譚氏原葬于陳厝鄉,四世祖象庭公葬于南安三十三都金坑山。西元1656年,即順治13年,黃梧媚獻《平海五策》,倡議發掘鄭成功先祖祖墳。1658年,鄭成功部將協理五軍陳堯策通過賄賂獄軍,鄭成功先祖「八計骨骸」才得以暫寄廈門。這一寄葬就是18年。18年後,即西元1676年,鄭經將先人「八計骨骸」遷葬在金門山前村。直到1970年移葬在金門金城鎮夏墅,即金門延平郡王祠右側。
埋葬在金門金城鎮夏墅的「明石井鄭氏祖墳」,「墓內肯定有鄭成功先祖的骨骸,但究竟葬著哪幾位先祖?墓誌銘記載著8位先祖並不確切,銘文也寫著【計脫八骸,時疑信參半】……」鄭新新說,此次金門祭祖謁陵,具體祭拜哪幾位先祖,並不明確。
鐵板對鐵釘的是,鄭經撰寫的《皇明石井鄭氏祖墳志銘》確系一方研究明清史的重要碑石,其真實性毋庸置疑,與史實、史料和史跡相互佐證。1656年,黃梧倡議發掘鄭成功祖墳。1676年,鄭經把先人八具骸骨在金門山前合葬均與史實相吻合。
5、尋蹤
2012年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3月25日,128名福建鄭氏宗親從鄭成功故里南安市石井鎮出發,來到金門金城鎮鄭成功先祖墓前,與金門、臺灣鄭氏宗親一同掃墓祭祖。
在清明節到來之際,漳州、廈門、泉州、惠安、南安等地的宗親及平潭、永春鄭成功研究會的成員都一塊前往,與金門、臺灣鄭氏宗親一同掃墓祭祖,尚屬首次。
受泉州南安石井鄭氏宗親的邀請,我再次隨他們一同上島,採訪他們祭祖活動。儘管時間不長,但依然收穫頗多。
2015年5月3日,我又一次隨石井鄭氏宗一塊來到了金門。
那次金門之行之後的端午節又去了一次,如今總共去金門已達一二十趟。
那次看到當年鄭氏宗親種下的「同根同源」的榕樹長高了,大家紛紛在榕樹前照像留念。「每年來,都在這裏照一張相,一年一年,樹在長高,很有意思的!」鄭新新是種植榕樹的發起者、見證者,看到榕樹一天天長高長大,他的心情顯得格外愉悅。
戊戌年五月,石井鄭氏宗再次赴金門拜謁鄭成功先祖,儘管此次鄭新新因故沒有去,但他的妻子和女兒們去了,女兒們到了延平郡王祠,在祭祀之後,即來到那棵榕樹旁拍照紀念,及時把照片發回給鄭新新欣賞。看到榕樹已經長到成年人的肩膀那麼高,鄭新新連說,有意義有意義!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