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牧羊女《海邊的風》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明裕。
點閱率:1,793

在這個台北的城市,無論是從南部鄉村上來,或從金門哪個人不是年輕渡海而來,老後再回鄉或渡海而歸。而再回鄉時,至少都已中年,而或老年了,年少時對家鄉記憶,對照現今的變化,總有著似曾相識而又陌生的感嘆。《海邊的風》作者:牧羊女(本名:楊筑君)故鄉,在牧羊女的筆下,是一種記憶與味蕾的融合,可以是灶腳、大紅袍、土豆、蚵仔煎……,到了他鄉,即使遇見在城市裡穿梭於小巷裡的咖啡館,也能與家鄉的天空連結。
牧羊女也表達出:
「離鄉那晚,對台北的憧憬高過離愁,興奮雀躍的忘了細看爸媽的表情」
「輕狂的一群少女期待到寶島,認為會有俯拾皆是的機會,急著當離巢的鳥兒。」
「擠上登陸艇的那一剎那,幾位女同學抱在一起痛哭,心裡明白此行江湖險惡,無憂無慮日子從此告別。」
這段文字,帶我回到十七歲離家那年,相同的心情,小島的雛鳥急著離巢,嚮往著另一個島的繁華。而至中年,兩腳已在大島生根,卻回頭嚮往家鄉的那一片潔白的海灘,不知是否依然如離家時那般無瑕?
讀到此讓我想到一首詩: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牀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
牧羊女細訴青春歲時、家族生活、戰地追念,芬醇如高粱好酒,謙遜的生命品質的底蘊,款款道來這古名:浯島的美麗記憶。一個女子的美麗與哀愁,同時也牽引出她的堅韌和希望;現實人生無非嚴酷,但見牧羊女筆下的連綿文字是如此的沉定、潔淨,海邊的風凜冽,只見她臨海四看,雨露霜雲悠然穿越,無畏不驚。
散文定義本就是:我手寫我心。牧羊女的書委實是一冊誠意、真切之書,想是回饋給她人在台北,時念金門的美好紀念。我也體認到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經常在《金門日報》料羅灣、正氣副刊發表文章的「牧羊女」(楊筑君),所刊登的作品,以文采擄獲無數軍民讀者的心靈。楊樹清說牧羊女的文章,在1970年代的島鄉閱讀人口充滿著濃郁的鄉景、綿密的文思,實在為難得的作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