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童年的山洞

發布日期:
作者: 劉先昌。
點閱率:746

童年時期的桃園機場眷村,交通非常不便利,孩子能跑的地方十分侷限,除了早市熱鬧些,其他能看到的就是一個個眷村,不是到鄰村同學家玩,就是在基地內與田間大塘周遊,直到初中到市區上學,才開始與繁華的市鎮的接觸。
但是鄉間生活,鍛練了我們靈活身手與體魄,沒有泳池學會了游泳、不見公園但到處是綠樹,攀岩還沒出現,但個個能爬樹上屋從未怕過,雙臂有力加上平衡感佳,讓一身精力的我們,整日在田野中消耗,成為水陸兩棲健兒。
我們用雙腳探索眷村週邊環境,於是走的遠些,經過了四村大塘,走進了百姓的田地,在一叢叢防風林後面,有一我們視為小山的土丘,我和同村的賴子,不知怎麼逛到這個地方,居然發現土丘當中有一個洞穴,至少可以容身四人,但通常就我們兩個,鑽進了陰涼隱蔽的洞中,置身於屬於我們的天地,天南地北的聊著我們僅知的世界。
賴子個頭瘦高,五官輪廓分明,遺傳到廣東籍父親濃眉大眼,屬於挺帥氣那一型。從幼稚園起我們就在同班,雖然同齡但月份在年底的我,沒能與他一起升上小一,仍留大班多讀一年。他寒暑假時都會到機場北區外公家長住,再回到村子時,我們總會陌生一時半刻,但沒多久就又熟稔起來,話也變得多了。
那時,為將來就業及自身前途,成為眷村孩子重要課題。賴子不好讀書,被父親早早送進聯勤技術學校,學習兵工專長。離家的孩子易早成熟,他像突然長大了,每遇休假返村,見到我就有說不完的話題,無非是在臺北的見識,他學習的技能事物,以及認識女生的總總,給還沒出遠門的我帶來欽羨憧憬,我在想,自己還有多久才能長大,像他一樣外出獨立。
這些事情都是在那個山洞裡說的。當時的我,讀了「頑童流浪記」、「魯濱遜漂流記」等冒險小說,特別想要找一處神秘禁地探險,最好能有一支小舟,越過湖泊或穿過溪流,到達一處小渚上,過上幾天無拘束日子,而眷村旁的大塘、魚塘老兵的竹筏提供完成半套的幻想。終有一天,賴子和我解開塘邊筏子繩索,將它划進水中深處,但是卻沒有小島供我們登陸,於是竹筏停靠到對岸,上了大塘土堤,再走一段路,來到我們的秘密基地。
這一處不為人知的小洞穴,滿足了我們冒險好奇心。熱暑中,外邊豔陽高照熱氣炙人,只有竹林土丘下的洞穴清涼適宜,我們吃著他從聯勤帶來的軍用餅乾和牛肉乾,就這樣,能讓我們消磨大半天下午時光。當時的我們,能有什麼鴻圖偉業可供規畫?不過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韶齡,在日日探索中逐漸成長,終有一天拋棄了青少年身分,轉成了青年。
人的一生都在探索試驗、從陌生事物中學習。青少年就像困在繭中的蛹,日日想破繭而出。成年之後,我再也沒有去過那個屬於我們的山洞,甚至連它確切的位置都有些模糊難辨了,而當年少不更事時的土丘小洞,讓我和賴子找到一處避開人群,獨屬我們的天地,隨意張王李趙的聊扯,此時,課業的壓力,個人煩心事務全拋諸腦海外,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一段令人懷念的過往與回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