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吉洋樓的「三苟復三斯」楹聯提字人│紫居
被列為碧山「八大傳奇」之一的陳清吉洋樓,有一副楹聯是這麼寫的:「蝸廬竣曰苟,曰苟又曰苟;矮屋成於斯,於斯復於斯。」《金門日報》記者張建騰在民國95年9月9日(三苟復三斯陳清吉洋樓走過七十餘載滄桑)專題報導中指出:「三苟」的典故出自論語的子路篇;「三斯」的典故出自禮記的檀弓篇。子路篇中說: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禮記的檀弓篇中記載:美哉輪焉,美災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這副「三苟復三斯」楹聯創作人到底是金沙鎮東埔村人「陳紫居」或「陳紫車」,在近十多年的報導以寫陳紫車為多數,文化部官網的記載也是寫為陳紫車。但筆者看過民國96年修撰之「金門東埔陳氏族譜稿」是寫陳紫居,祖譜雖然是近年編篡,但應是後代子孫提供「陳紫居」三字。既然金門地區早期文獻無陳紫居報導,筆者就往新加坡找找看(金門日報記者張建騰報導中寫到陳清吉在年輕時喪父,由父親陳睿篆的結義兄弟陳紫車攜往新加坡當學徒)。
在新加坡的《南洋商報》民國14年8月4日(如圖)看見一則信息:一群署名金門公民寫了一封信給《南洋商報》編輯部要轉金門僑胞諸伯叔兄弟同鑒:「嗚呼我金門人民,憔悴於虐政下也久矣,什捐繁興,閶闔之膏脂殆盡,保護無力,父母之職責有虧,今日徵某捐(如鋪賈膏糧之類),明日又增某捐(如水產煙酒用戶捐);今日籌某費(如戰艦補助費月貼大二千元全島凡十保認繳),明日又再籌某費(如沙尾警察補助費月公貼大二四元),一牛剝兩皮,民命其不堪矣,金門政府反為民認作怨府也。」「古曆五月十七夜東埔鄉陳紫居,統計三十七家被劫如洗」。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民國12年7月,北洋政府海軍練習艦隊司令楊樹莊,率5艘軍艦及2艘運輸船,搭載海軍陸戰隊第一混成旅旅長楊砥中所部2000人,7月29日海軍陸戰隊佔領金門。金門歷經軍閥混戰,商民疲睏至極,民國13年命全島十保籌海軍費,強行斂財,但對地方治安不聞問,不到一年內發生三十七起劫案,那時已從新加坡歸鄉回東埔村的陳紫居也被洗劫一空。
陳清吉在年輕由陳紫居攜往新加坡當學徒,後來陳清吉經商致富,為顧念誼叔父陳紫居對其培養之情,每月都有致其安家費;陳清吉於民國二十年返回金門,在碧山興建洋樓,陳紫居則為他題了這副三苟三斯的楹聯;而後陳紫居眼失明,於日本未據金之前,陳清吉將陳紫居接至新加坡奉養。新加坡的《南洋商報》於民國29年8月22日有登載后宅「王金城洋樓」主人王金城等九兄弟母親仙逝,金門在新加坡同鄉聞人組治喪會,陳紫居列名第二(陳景蘭第十三、陳清吉第二十一),可見陳紫居在新加坡金門人社群的名望和輩份極高。
不管是從「金門東埔陳氏族譜稿」或早年新加坡的報導,陳清吉洋樓的「三苟復三斯」楹聯提字人是陳紫「居」而不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