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山是最好的朋友

發布日期:
作者: 柯玉雪。
點閱率:849

  住家靠近山,可以運動和種菜,真是幸運。
  鄰居們都在關心種田的阿婆,近期檢查出腹部多種癌症,兒子們擔心她的身體虛弱,不讓她繼續種菜。而且,媳婦們向她申明,如果因為種菜爬上爬下再度病倒,就不再理她,萬一她腳不能動就打算直接送她到安養院。
  她年近九十歲了,努力一輩子積累才買下的房子,只因早已把房產過戶給兒子們,兩個兒子快速一轉賣,又各自重新購屋。年邁的她變成住「別人的房子」,處處看人臉色,沒有尊嚴的苟延殘喘,連種菜的自由都沒有,還得隨時預備住安養院。看到阿婆的晚景淒涼,鄰里的老人各個引以為戒。人到老年,若經濟和健康不能自主,是最悲哀的事,很難不被嫌棄。阿婆不常吃剩菜卻也罹患多種癌,讓另一位鄰居覺得有些葷菜類的剩菜是可以吃的,這麼節省,是因長輩和晚輩都需要靠自己的金援。
  發嬸讀很多有關癌症的書,發現癌症形成的主因是都市中空氣污濁、缺氧,如果常常去山上吸芬多精和乾淨的空氣,那麼復發的機率會明顯降低。她堅持在半山腰種菜,是為了維持做為一個人的主體性,在餘生做個有尊嚴的老人。她深知自己的兒媳生活忙碌,不會有時間照顧她,她也不想變成生理失能的老人,淪落到什麼事都要靠外勞。
  然而,到山上種菜是很累人的,為了貫徹成為有主體性的老人,生活及經濟一切自理,強迫自己固定一周上山三次,她同時在菜園養雞,可以吃有機雞蛋,因為有雞在那兒,必須定時餵食,也不會懶惰不想上山。
  當她在山上時,認識一位山友,多年前,山友的肺破了一個大洞,被醫生宣告活不久了,他就一個人搭個鐵皮屋,住到這山腰來,這一住就是十幾年。因為吸新鮮空氣的關係,身體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現在臉色紅潤,而且還再婚生了一個女兒。這位山友的故事,加強了發嬸一周上山三次的決心。
  她正一步接著一步,邁向有主體性、有尊嚴的老年生活。反倒是阿婆,她長子家準備整修,必須半年到一年時間,不能讓她住。她習慣住在這個鄰里種菜養生生活圈,本來發嬸和我家都空著一間小客房,也都歡迎阿婆暫住。等到開始施工,她考慮再三,擔心若不住到次子家,反而住到「別人」家,雖然是好朋友,恐怕兒子遭人批評,也就忍耐居住之不便,而住到次子家,一方面也與孫子作伴。
  發嬸和阿婆的遭遇讓我想起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傳統華人女性,在一生辛勤拚搏之後,每每進入有如「化作春泥更護花」之境界,很多長輩都秉持「化作公嬤更護孫」的犧牲奉獻精神,無償養育下一代。原詩的作者龔自珍辭官歸鄉,雖然有如從高高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即使是看來已經無用的落花,終究不是無情之物,不必資源回收就能循著自然運行,成為滋養下一代的養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因為每一代人的辛勤努力付出,才有越來越進步的文明,吾人也傳承此精神繼續照顧下一代的子孫,不同的是個中滋味點滴在心頭,冷暖自知。
  當我在山中步道爬階梯運動,再次看到阿婆也來運動,雖然爬得不高,她也體會到活出主體性,有尊嚴的生活才是人應該過的日子,而健康的身體是尊嚴生活的基礎。晚輩有晚輩的生活,許多常常登山健行的中老年人都深刻體會,原來山是最好的朋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