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高粱酒
我跟金門朋友聚餐或參加新書發表會後,都會小酌一下,大都喝金門高粱酒為主,好酒喝下肚,精神一放鬆,話題就多了,話金門的過去、現在、未來,雖然很多人都已搬來台灣,但是友情、思鄉之情都不變,而且愈來愈濃,而一年三大節日很多人一定會回去祭祖住著幾天,那也是對祖先的崇高敬意和報恩。
我有位幾十年的老文友,他兼金門日報的外派記者,有時要台灣、金門兩地跑,在文學上也是有名人物,曾在大報得過報導文學獎,所以台灣主要的新聞,他都能第一手傳遞消息給報社報導,所以他都能掌握台灣、金門的訊息。
有時我們聚餐或參加新書發表會後,他都會拿出放在手提包,隨身攜帶的金門高粱酒,我覺得他好像把鄉愁隨時帶在身邊,想念金門時,三餐都可以喝,以解鄉愁啊。大家把他帶來的酒喝著,覺得很香醇,幾乎沒有嗆辣味,他才說這是放了十年以上的金門高粱酒,大家就多喝幾杯,但是有的人醉了。
古代文人喝酒就比較有意境,例如:
余光中在〈尋李白〉中曾經這樣寫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和矛盾後,古人常常借酒澆愁,希望在酒的酣醉中麻醉自己,升華到酒醉的狀態,獨享暫時遠離現實的超然。這方面李白為最。李白愛酒,這是人盡皆知的,尤其是那首〈將進酒〉,更是千古絕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是何等的豪邁,雖然宣講的都是及時行樂,但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不難看出李白把心中積鬱的苦悶付諸於酒中,發洩於詩中,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實則是詩人心中揮散不去的懷才不遇的感傷。
古人喜歡喝酒,喜歡和朋友約在一起暢飲闊談,一起遊覽亭台樓閣,「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這句話出自〈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公元745年寫給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送別詩,全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了深情厚誼與詩情畫意。「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裡捨不得離開可見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我們喝金門高粱酒,都是不加水的,能喝到他放了十年以上的金門高粱酒,把金門的思念都喝下了,大家對金門的鄉愁也更濃了,金門來的酒,那種是以前在金門曾經歷很多人情事物,而喝金門高粱酒,話題就講不完了,不管人情事物和高粱酒,到現在還是那麼讓人感到香醇難忘,還有在金門的一些產品,在台灣上市,不管是什麼,都會引起金門人的鄉愁。
▓飲酒警語:短時間內大量灌酒會使人立即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