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江南水弄堂&上海灘旅遊記  

發布日期:
作者: 藍芸 。
點閱率:1,448

在小學國語課裡看過蘇州水塘古運河的圖片後,內心就一直有所嚮往,告訴自己長大後一定要去見識充滿古韻盎然的蘇州水塘風光。沒想到「它」並沒位列我出國之旅的首次,而是延宕至三十幾年後方一窺其貌(之前因尚未開放大陸觀光旅遊;後因家庭忙碌)。我們這一團含領隊共29人,團員有來自彰化、台南和高雄,結緣共往江南水都遊。
江南無錫、杭州、上海遊;幾天行程裡到過蠡湖太湖漁夫島、清明橋、水弄堂、寒山寺、蘇州博物館、煙雨樓(烟雨樓)、月河古鎮、西湖風景區、南宋官窯博物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隍廟商圈、搭船夜遊黃浦江……。
「無錫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樞,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亦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
無錫的古運河、南長街、清明橋……構成一幅絕美歷史景物,也構成了玉帛溫潤的江南「水弄堂」。古舊的宅院,數盞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深巷幽幽, 彷彿歷史的餘音遊走在我們微風的衣襬間。夜景比日景更迷人,無錫這座城市真的很有古韻風味!我們漫步在這條臨河的仿古街上,恍若正步入歷史年代裡的商店街。
「蠡湖」又名五里湖,相傳春秋時期范蠡和西施隱居於此時曾泛舟湖上,後人為了紀念范蠡,改稱五里湖為「蠡湖」。當導遊領著我們到蠡湖時,望見成排古色古香裝點的載客遊湖船隻時,很興奮!這就是書本圖片裡看到的,而且比我想像的還大,有的可載客近三百人。
蠡湖以「春之媚、夏之秀、秋之韻、冬之凝」四季林木佈景置園,絢麗多姿的庭園,庭台樓閣亦充滿中國古韻,與臨近的山、水、植物相映襯,構成如詩如畫的綺麗美景。但,臨近處又有個巨大的現代「摩天輪」和現代高樓建築,這似乎和蠡湖風光不協調。若乘坐摩天輪居高臨下遍賞湖光水色,這倒是不錯!
「煙雨樓」,很詩情畫意的名稱!煙雨樓是因唐代詩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意而得樓名。從唐代起,就以「輕煙拂渚,微風欲來」的迷人景色成為江南著名的旅游勝地。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煙雨樓毀於戰火。中華民國7年(公元1918年),重建主樓,形成現在的格局。是嘉興南湖,湖心島上的主要建築,現已成為島上整個園林的泛稱。
宋代詩人蘇東坡三過嘉興留下了「聞道南湖曲,芙蓉似錦張,如何一夜雨,空見水茫茫」的詩句;清代學者朱彝尊對南湖情有獨鍾,一連寫下一百首鴛鴦湖棹歌,把南湖的風景描繪得淋漓盡致,以遊山玩水著稱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駐南湖,共寫下了十四首詩。另有吳潛、方回、張岱、錢謙益……等文人都曾慕名而來,自古對煙雨樓淒迷景象吟詠不絕。
在歷代裡,煙雨樓這裡也譜出不少戀曲,甚至哀怨感人的。有一首動聽的「再上煙雨樓」歌詞:「當年獨上煙雨樓/淒淒細雨相思愁/寸腸斷/更聲漏/暗自傷懷淚空流/今日又見煙雨樓/月光如水曲聲柔/歌依然情難舊/天長地久難相守 /啊……啊……/煙雨樓上醉方休 千杯難把春光留/疏雨後/空進酒/離愁別恨庭前柳」。內容句句令人感傷肺腑!
可惜我們今天來除了有陽光,天色還有點灰濛濛;既無風也無雨,遠望還見成排高樓聳立,實在很難能感受那種「淒淒細雨」紛飛的淒迷美境。看來只有上樓望柳,冥想古代細雨濛濛的煙雨樓美景了。
「西湖十景」,西湖周圍的十個有代表性的景點,是指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南屏晚鐘、雙峰插雲、雷峰夕照、三潭印月以及柳浪聞鶯。
「蘇堤春曉」為南宋時西湖十景之首。 是宋代詩人蘇東坡在杭州擔任知州時,用疏浚西湖挖出來的淤泥構築堤防,長達2.8公里的蘇堤,總計有6座拱橋,並且堤上以一株柳樹、一株桃花的方式植栽,鋪陳出春天來臨時桃紅柳綠的詩畫美景。
杭州人為了紀念蘇東坡對西湖的貢獻,就把這道美麗的堤防喚作蘇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濃妝總相宜」。這是蘇軾在杭州擔任通判時寫下讚美西湖景色的最佳詩篇,西湖從此也有了「西子湖」的美稱。
西湖確實幅員遼闊又秀麗,尤其若能多停留些時間,搭乘古色古香裝備的船舶好好暢遊一番,那真是不虛此行!可惜了!我們是隨團的觀光客,總是受每一景點的時間限制著,若大的西湖美景,我們也只能以如蜻蜓點水的方式遊歷。祈願再見西湖時能暢遊其間。(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