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啤酒節
在美國唸書時開車去過辛辛那堤的第五街,那裡的德裔居民總是大張旗鼓迎接為期3天的啤酒節,猶記得路邊熱賣白鐵製的小水桶,遊客盛滿啤酒到處趴趴走,邊走邊喝,不少人醉倒路上。
然而,正港的啤酒節(Oktoberfest)是在德國巴伐利亞的慕尼黑(M?椐nchen),這個狂歡的節慶始於1810年10月12日,當時巴伐利亞王子娶泰瑞莎公主為妻,為慶祝婚禮,特地在廣場舉行馬術比賽,並邀請城裡的人民飲酒同歡,從此這個傳統節日一直延續下去,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連續舉行兩週,無不盡興歡騰。
1995年德國為了推展觀光,選在大麥和啤酒花豐收的的季節擴大舉行節慶,使之成為國際性的嘉年華會,從此每年湧進數百萬遊客躬逢其盛。那年我和朋友從法國南部飛來慕尼黑,趕上開幕日,因附近的旅館都客滿,僅能訂房在郊區,往返需要轉兩次地鐵。
當天上午我們在元帥堂下車,隨著人潮移往萬頭攢動的路德維希大街。慕尼黑在8世紀是僧侶們的聚居地,因此遵照習俗,遊行隊伍由一位僧侶打扮的美少女騎馬領頭,她一手執啤酒杯,另一手捧大麵包,緊跟著的是市長和酒廠老闆乘坐的馬車,以及身穿傳統服飾的男女,迤邐6公里,最後浩浩蕩蕩來到泰瑞莎廣場。
節慶的高潮是正午時刻,先是禮炮12響,接著鼓樂齊鳴。市長作完簡短致辭後,立即手持木槌將水龍頭敲進一個啤酒木桶,高喊「Ozapftist」,在歡呼聲中完成年度的酒桶開啟典禮。細數泰瑞莎廣場上搭建的啤酒屋,共有10間之多,每間佔地兩千多平方公尺,附設演奏的舞台,長桌和板凳不計其數。
巴伐利亞人來此都是盛裝,穿著白襯衫和有吊帶的鹿皮短褲,遊客也會隨興戴一頂羊皮氈帽,入境隨俗。啤酒是德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內酒廠上千,釀造工藝進步,講究口味純正,從生啤到黑啤,品牌超過5千個。每年的啤酒消耗量驚人,根據觀光局的統計,光是啤酒節期間就喝掉6百萬公升的酒。
啤酒屋的營業時間從早上10點到近午夜11點半,但在夜幕低垂後前往,比較能感受到那裡的狂歡氣氛。食物僅有烤雞、豬腳和香腸等三種選擇,啤酒杯的容量一律是一公升。穿著佃兜裙(dirndl)的年輕女服務生忙碌地穿梭全場,她們似乎平日有練過啞鈴,兩手各緊握4個冒泡的大酒杯,吹著哨子開路。
德國人的面容嚴肅,平日不苟言笑,但置身啤酒屋就顯得熱情奔放。鄰桌的客人來自東德,也是第一次來慕尼黑,他們很健談,說幾年前柏林圍牆倒下,終於能夠開懷暢飲。整晚樂隊不停地吹奏樂曲,在酒精的催化之下,許多男女開始在桌上跳起舞來,這時候最怕上廁所,除非記清楚標誌,否則很難找到原來的座位。
泰瑞莎廣場也是臨時的遊樂場,夜裡燈光炫麗,沒酒量的人可以去玩旋轉木馬或逛攤位。我們見好就收,趕到車站發現人潮洶湧,等了幾班車總算擠上地鐵返回旅館。午夜後,巴伐利亞光榮堂前的草坡剩下一群不勝酒力的男女,倒地就睡,等待天明時「揀屍」。
慕尼黑除了啤酒節,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一場流產的「啤酒館政變」。1923年11月9日晚,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領導的「納粹黨」在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宣佈要推翻一戰後的威瑪政府,他的追隨者在統帥堂和警察發生衝突,槍戰導致4名警察和16名遊行者死亡。事後希特勒因叛國罪被判監5年,不久獲釋,最終成為挑起二戰的罪魁禍首。
巴伐利亞啤酒節是舉世「醉瘋狂」的活動,除此,巴登-符騰堡邦的汽車工業城市──斯圖加特(Stuttgart)也有規模不小的節慶。啤酒可降低人際關係的表面張力,與三兩好友共飲,的確是一件快事。然而,在台北不出國,也能享受德國啤酒節的歡樂,不過想見識到慕尼黑的大場面,其他的地方也祇能說是小巫見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