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帶秋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其城。
點閱率:888
三伏天:初伏、中伏、尾伏。
所謂「伏天」,簡單的說,一年最熱的時期,就是由初伏到出伏共三十天,通稱為三伏天。它的計法,從節氣的小暑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立秋後的「庚日」,頭尾有四個庚日合有三十天。以己亥(民108)年為例,節氣小暑後的第一個庚戌日,即初伏日落在7月12日,大暑前的第二個庚申日(7月22日)為中伏,大暑後的第三個庚午日(8月1日)進入尾伏,到立秋後的第四個庚辰日(8月11日)則出伏。此時的出伏日通常已在立秋之後,故俗語說:三伏帶秋。
至於為什麼叫伏日?它的道理按五行生剋與四季變化的關係來說,
五行有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而五行相剋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四時配五行,木為春,火為夏,金為秋,水為冬,而土為長夏。四季交替本來都是相生,冬交春即水生木,春交夏即木生火,秋交冬即金生水,只有夏交秋是火交金為相剋,以金火為仇兩不相得,天干之庚辛屬金,而金怕火剋的同時,才有陰曆六月的伏日,藉土藏金氣以伏火之焰,夏火經季土交秋金,這也是時令之神機。因此在夏天最熱的時候,金氣一定伏藏起來,連續一個月之久,稱為三伏天。
三伏天期間,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時機:不吃寒涼食物、拒絕一切冰鎮飲品(至少要做到這部分);每晚熱水泡腳,經絡按摩、盡量按時睡覺,不熬夜!珍惜這短短30天!請堅持在三伏期喝溫熱水,會把體內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還自己一個好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