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的歲月滄桑
此時王OO的一線守備部隊頑強抵抗,多處發生慘烈的近戰肉搏,還好共軍及時投入預備隊進行強力反擊,乃擊退其多次營單位的集團衝擊。身經百戰的獨立95師隨即靈活改變戰術,先以小分隊攻擊,組織多梯隊跟進,以後續梯隊迎擊解放軍預備隊反擊;攻擊中甚至用死屍壘成活動工事,向解放軍陣地步步推進,其凶猛程度是共軍公認解放戰爭以來從未遭遇過的國軍勁旅。王禮和追憶道:「赫!獨立95師在戰場上臨時組織的敢死隊,全部脫光上衣,人手一挺輕機槍或衝鋒槍,向我們一波波的衝擊如入無人之境。此時我們團、營、連之間的電話線路又已全部被炮火打斷,各陣地完全是發揮獨立作戰精神各自為戰。我們的那一個排,此時連傷員在內只剩下7人,在彈藥耗盡又與上級、友軍斷絕聯絡的不利情況下,仍在指導員的帶領下用石塊、鐵鍬、刺刀與國軍浴血苦戰,一直堅持到預備隊趕來。面對95師這次最後的攻勢,四縱組織起所有的預備隊孤注一擲,在集中炮火掩護下發起反沖擊,終在各陣地守備部隊配合下粉碎了95師的最後進攻。」他永遠記得13日是整個塔山阻擊戰中國軍投入兵力最多、火力最猛烈、進攻最凶悍、戰鬥最激烈的一天,也是他們基本打掉對手瘋狂銳氣的一天,最後是在支援的火炮集中轟擊,才將這王牌對手給擊退底。但即使賭上了王牌,國軍始終都敲不開通往錦州的大門。
時序到了民國的63年,「小兵仔」的所屬部隊在金西防區的湖尾溪沖積扇平原舉行秋季反船團操演,退伍老兵王禮和牧羊於田野間,午間休憩趨前問候攀談,其話匣子一開即道:
「老弟,你們裝甲兵機動力強,如果能適時的給予步兵支援到位,相信能起到加乘的殲滅效果。當年塔山爭奪戰前後不過6天,如果號稱『開罐器』的國軍裝甲部隊早些到達,區區一個小土丘解放軍是支持不住的,東進兵團不致因此遲滯不前,可惜啊,功敗垂成!等到最後國軍戰車出現,眼見錦州已解放,大勢已去,乃鳴金收兵轉進啊…」。
三、回歸國軍
「耶,對啦,後來你是怎麼參加韓戰的?」
「這得從1948年說起,當年11月17日,我原屬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軍。平津戰役期間,四十一軍秘密南下入關,配合華野部隊切斷了傅作義集團西逃之路,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北平和平解放方案敲定後,平津前線司令部經過嚴格挑選,決定由有著光榮革命傳統、軍紀嚴明的人民解放軍四十一軍擔任北平的警備任務。所以翌年1月31日因傅作義的投降,北平和平解放,我們四十一軍進城接管城防,記得不久還得到北平市黨委會、人民政府及各人民團體贈送我軍的『秋毫無犯,仁義之師』錦旗一面,可謂無上榮耀啊。誰知再過一年韓戰爆發了,為支援同屬共產國家的北朝鮮,大陸發起了『抗美援朝』志願軍運動,真正都是志願的嗎?我相當懷疑,到了戰場上我才逐漸獲悉原為傅作義『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所轄五省投降軍隊幾乎全被推上了火線、充當了砲灰,我才醒悟共產黨不變的邪惡鬥爭清算本質,我既原屬國軍行列被俘,又豈能置身事外?還好天佑我、讓我置身『上甘嶺』火海中鏖戰仍得以倖存,在戰俘營裡我伺機改了名,並在背後刺下『一顆心回台灣,一條命殺共匪』等字樣表明心志,我相信歸屬原本的國軍懷抱,當可得到適當的庇護,也相信有機會可以反攻回去,所以我選擇續留軍中較為心安理得。」
四、解甲歸牧與血濃於水
老來解甲歸牧的榮民士官王禮和最後選擇民風純樸、風土民情較稔的我村頤養天年,日出而牧,日入而息,雖有南腔北調之差異,向與村人相處融洽熱心公益從不後人,遺憾終未能反攻回家鄉,也未及等到開放大陸探親政策的到來,終因舊創纏身積勞成疾抑鬱而終,罹病後送台灣就醫不久撒手人寰,在異鄉舉目無親無故,幸有我村時任鄉長之許加發先生古道熱腸,義挺相助,專程請假赴台為其處理善後諸事宜,所剩區區結餘款悉移歸寧中小開設專戶充當獎學金以提攜後進,可謂功德圓滿,相信王叔當可含笑九泉。在為王叔整理其所遺留時,所遺兵工協建簡陋遮風避雨之處所,經許氏兄弟出錢出力予以翻修,以為紀念斯人爾,嗣以屋舍既成,經年閒置易淪荒廢終非保存良策,乃思「物盡其用」以之經營小店面服務附近駐軍亦符經濟效益,相信王叔在地下有知、定當同意軍中袍澤日夜來此歡聚增添熱鬧;彼時駐軍仍多,營區近在咫尺,光顧絡繹不絕,復以應駐軍之需求供應小吃,作出口碑,乃進而擴充為餐廳俾符需要,「聯泰」店名原為余堂兄允池早年申請雜貨舖商業登記所取,嗣以赴台謀生結束店舖營業,許家就近取材便利運用,欣見歷史得以傳承可喜可賀,並此為記。
由於「聯泰餐廳」在加發夫人許王淑珠女士偕子辛勤經營下,廚藝精進,日新月盛,軍民稱道。本報曾於2012/10/13報導略以,配合2012年金門嘉年華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楊忠禮酒店集團邀請台灣金門聯泰餐廳總廚王淑珠,協同吉隆坡JW萬豪酒店蘇浙苑中餐主管汪永躍,聯手呈獻一場以金門道地菜餚的「金宴」,推出近十道精緻且饒富傳統風味的金門地方料理,嘉賓們品嚐美食讚不絕口,留下了深刻印象,做了一次最佳的美食國民外交。
又曾見網上多名當年在金西防區退伍之軍友留言表示該餐廳老闆娘廚藝精湛、待客和善,即使部隊換防至太武山區,仍一通電話雖近午夜無不隨傳隨到,即便是只叫一盤炒麵亦不辭辛勞、不計成本、無遠弗屆、服務到家、以客為尊,令人動容。
2015年的那場無名火並沒有燒毀阿珠的敬業樂觀奮鬥、工作服務熱忱,反而似浴火鳳凰般原地再起,生意更「加」鴻「發」如其夫名,就像原地主當年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大難不死、依然屹立的老榮民王禮和一般堅強,冥冥之中感應你們當年為他的義氣相助給予庇佑,當餐廳的爐火再次生起,熊熊的烈焰中我彷彿看到浴血塔山陣地及上甘嶺戰鬥的英勇戰士王禮和與敵拚搏的悲壯身影,隨著縷縷的炊煙直上雲霄,似乎朦朧迷離中復見挺立雲端的這位當年與村民血濃於水、把這裡當成其第二故鄉的老榮民憨厚的笑容靦腆的在向村民揮手招呼……。多年後,還會有人記得這來自華北飲馬河畔的牧童陰錯陽差地漂泊到異鄉的湖尾溪邊落腳終此一生的時代老兵悲劇嗎?爰敘記憶之所及為經、並參採兩岸相關戰史文獻為緯點綴之,俾與歷史脈絡相連結成一氣,紀念中華老兵,振我中華魂!特為誌之。併容以愛國藝人劉家昌老師當年的一首歌〈 大中華〉作為結尾:
飲馬的河流上/牧童騎馬放牛羊/綠色的草原/迎著朝陽/牛羊馬兒肥又壯/順著河床向上望/有一棟小草房/我的親人住在裡面/全家和諧又安詳/我家住在河流上/你家也在河兩旁/一戶一家連在一起/連成一個大中華/經過多少風雨駭浪/我在中華翼下成長/我身我心屬於這裡/永不離開這個地方
註: 民國63年「雷霆演習」,18歲的我在「班超部隊」服役,奉命圍捕攜械逃亡之兵,冒生命之危險僅獲得區區千兒八百之獎勵,雖然與同樣在頂堡「介壽臺」接受頒獎之場景,小學時「兒童節」數次在此獲鄉長頒給模範兒童獎,彼時尚未成年猶能在萬人叢中步上昔日受獎之階,接受少將師長的慰勉肯定,自引為無上光榮,但家母得悉此消息,不但無一絲一毫以「兒子英雄一身是膽」而沾喜氣自豪,復常於左鄰右舍間直嘆生兒命賤如此「不值」,充其量就只是個「小兵仔」唄!從此,這「小兵仔」渾號如影隨形不脛而走。故事詳情見本報副刊2014/04/20.21連載拙作〈打開塵封的黑盒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