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情緣
很多人在秋冬交疊之際,最想觀賞的植物就是楓紅層層了,滿樹又黃又紅的楓香葉既美麗又浪漫。「楓香」是台灣的原生樹種,屬金縷梅科,落葉性大喬木,可高達20公尺以上,是日照的陽性樹種。
楓香紅葉的形成和許多落葉樹種一樣,由於溫度的改變,葉片內的花青素(紅色)、葉黃素(黃色)就會取代了葉綠素,溫度越低,時間越久,紅、黃葉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而美麗,因此每年冬天東北季風將寒流吹過,就會讓群樹楓香吹出楓紅。落葉後的楓香留下滿樹的帶刺蒴果,另有一番風味。楓香變化繽紛的楓葉與優美樹型常被用來做為庭園盆景和行道樹。
在我工作地附近,如果要看秋天的楓香,離最近楓香林途徑,就屬桃園龜山區楓樹里,舊地名為楓樹坑,早期有多處原生種,但由於昔日文化慶典及農耕活動砍伐後,老楓香僅存不多。此里大部分土地位於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的保護區,且有近三分之二被劃設為桃園市虎頭山風景特定區,因政策限制及地形地勢的關係形成較封閉的里山環境,保留農田山林,溪谷終年有水,谷地以水稻種植為主,隨處可見生態樣貌,但是務農人口陸續老化,農藥長期使用、農地休耕轉賣、鐵皮工廠設立等等原因促使農業環境轉變,也連帶影響許多生物棲息環境。老一輩的楓樹里民偶會回憶與許多動植物的互動情形,但是比照現況,有些物種僅剩寥寥無幾,部份可能已經消失,忙碌的新住戶們就更難以觀察物種,且進一步深入瞭解的機會了。
其中一處生長有多棵10-20米高的楓香,人們在樹下活動耕作,因而得名楓樹腳,林蔭茂密是當時住民至龜崙口(現今龜山街上)採購物品或是託運稻穀到街上出售時最好的休息站。在此處供奉的土地公逐漸成為全村的信仰中心,因此住民亦稱此處為土地公腳(閩南語發音),今命名為楓福宮(亦稱頂土地公、信仰中心土地公)。
土地公腳的大楓香在昔時計畫酬神演年尾平安戲的關係,多方討論認為砍除大楓香作為搭設戲棚的木板後,每年村民可減付租金,畢竟當時賺取現金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搭租戲棚更是一大負擔,於是幾株高大的楓香被砍除作成了戲棚板。當時僅留存一株樹圍約二米半,高約三四層樓的楓香,後因忠義路的興築,土地公及樹均須遷移,但因移植不當而死亡,楓樹腳的楓香從此走入了歷史,而戲棚板早已不知去向。
至今尚存的大楓香寥寥可數,下土地公(原始土地公,楓福宮從此處分香供奉)處亦有株250年的楓香,光華坑自來水加壓站附近有二棵,一棵約100年,另一棵約200年左右。而位在風尾坑街道旁的一株老楓香,是現今多數人所熟知的楓樹里地標。樹齡超過250年,樹高超過10米,樹形老態龍鍾,過去路與田同高,山邊出泉行走泥濘,而後道路拓寬需挖山坡填高,使樹根被埋在路基下,目前可見樹幹有個洞,或許是因為土方擠壓樹幹,也或許是日曬不足使其生病,楓香在自我療癒的過程中排除壞死組織而形成樹洞。在八十至九十年前,當時的住民會放置米酒在樹洞裡,外出返家時就能在樹下乘涼閒聊。
前陣子返回楓香舊地,陷入葉片掉光,幾乎快枯死的慘境。遽聞居民連忙請來植物生態專家來相救,才驚覺為了鋪路而產生的擋土牆、柏油路,是扼殺楓香樹生機的原因。因此採用逐步緩慢的方式,前幾個月敲開周圍蓋住根系的水泥並鬆土,讓根系得有與空氣接觸,有呼吸的空間,老楓香狀態也越來越好,如今已枝葉茂密。為老樹延壽可說是相當成功。
有時,覺得自己像一個城市的遊魂,這裡看看那裏走走,希望能在這鄉野裡發現一點心靈的寄生之所,用自己的角度去解構這些點點滴滴,而楓香的季節就是。樹上,地下,不同的楓香顏色,意味著生生滅滅的流轉。所有出現在街頭的人們和腳步,以及目光會在意這兩排楓香的生榮枯敗嗎?其實每一片葉子都極盡類似,但在不同的時空與情境中,我深信它們也有感覺,感覺秋風在動,因此它們會擺出各種姿勢,以及顏色,似乎試圖去討好這個美麗的季節,否則它們可能會被取代。而我遊魂似的在這一條路上來來回回走著,去找尋它們最動人的身影,而在旁人的眼中,我可能是個對葉子癡迷的路邊遊魂,站在街頭,靜靜地取景。
有些在樹上繼續冒出新芽成長,有些已枯萎落地,在路人急促的腳程中,也匆匆走完自己的旅程,而我已走到這人生的這條路上,欣賞它們,也看盡天涯海角,以滿地綻放楓香使人癡,戀戀不捨世情俗念,終於明白楓香老樹集粗獷優雅於一身,隨著四季時序的變遷,猶如「楓」情萬種如影隨形,教人流連忘返心嚮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