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長龍情牽兩岸
整整一年了,談到金門自大陸引水工程,可說是個人職場生涯中從未有過的挑戰。這條跨越兩岸的海底管線,從福建晉江至金門田埔,不但施工困難度高,而且牽涉到許多政治層面,一開始便是眾所矚目,受到各界高度關切。對專案團隊來說,也是全新的歷練與經驗。因為是兩岸間的第一次,無前例可循,且涉及太多相關法令與限制,質疑聲浪不斷,各種變數難以預測,讓專案團隊所有成員皆感受到莫大壓力,箇中甘苦,實難言喻。
金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過去屬前線戰地,在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一切補給均需靠台灣本島供應,時間長且運輸成本亦高。尤其民生用水,因為雨量不穩定,加上水庫儲量有限,一遇旱季,就會供水不足,十分不便。解嚴之後,早有專家提議自大陸福建引水至金門,供應居民日常生活使用。但因諸多考量,從計畫到執行,整整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才終於得以實現。
以整個工程而言,海底管線佔了絕大部分,完全不同於陸上作業,所以施工極為不易。如何測量與定位,建立基準點及施工控制網,就費了相當大心力。幸賴現代科技與電腦的進步,加上GPS定位及時顯示和調整船隻動態,才能準確控制施工。至於水上高程則由自動報潮儀來掌控潮水變化,控制海底開挖深度。而開挖又分深海段及淺灘段,施工方式亦不相同。加上開挖前要先清除水下障礙物,若無法清除的,該如何明確標示,讓作業人員施工有所依據,都是工程能否順利推展的重大關鍵。至於每次海底管溝開挖之長度及範圍,須考量管溝尺寸、機具性能、海床地形地質、往來船隻交通狀況及天候變化等,皆要事先收集好資料,擬定詳細計畫,絲毫不能大意。
在淺灘段施工,只能趕潮作業,隨時注意潮汐資訊。開挖後由小型鋪管船佈置接管架,根據開挖進度,將安裝配重塊的管道往溝槽內安裝,一直接到深水區。
談到配重塊安裝,就是一項高難度工作,要先算好佈置間距,待管道牽引定位,然後灌水沉管入槽,再由具經驗的潛水人員在海中進行加密安裝。接著利用平板船安裝蓆塊,覆蓋在管道及配重塊上側,還有最後的拋砂回填,都有賴潛水人員的配合,施工過程若非實際參與,很難想像其中之艱辛。
一○七年八月五日,金門自大陸引水儀式於田埔水庫旁舉行,兩岸終於正式通水,現場有上千民眾共襄盛舉,見證歷史性的一刻。回顧整個工程的緣起及計畫執行過程,其實是經過無數人的努力才獲得這項成果,也更加突顯出兩岸正面交流的重要。如何排除障礙,化解歧見,消除各方疑慮,是值得政府部門深思的嚴肅課題。一切施政當以百姓福利優先考量,排除政治成見,共同合作,解決金門地區缺水問題,發展經濟建設,為兩岸良性互動寫下新的里程碑。本人能夠躬逢盛會,也從中學到許多寶貴經驗,彌足珍貴。雖然過去不曾從事過海底管線施工,但全體團隊成員發揮了主動積極、務實創新的精神,不斷吸取相關知識,精研技術,以決心和毅力克服種種困難,總算圓滿達成任務,不辱使命。
民生用水攸關生活品質,乃是民眾最基本需求。面對水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如何有效應用,調節供需,為全民共同心願。唯有建構完善的水資源,讓所有民眾不受缺水之苦,是未來繼續努力的目標,也是維持長期安定繁榮的關鍵。以嶄新的思維,建設優質環境,穩定水源供應,放棄成見開創兩岸和平,共存共榮互蒙其利,相信這是金門地區長久發展的基礎,也才能為民眾創造最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