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明松江知府逸所黃先生墓表」紀實

發布日期:
作者: 郁勛。
點閱率:1,438
字型大小:

黃偉字孟偉,號逸叟,別號逸所,明代金門汶水人(今金沙鎮後水頭村人),同安金柄「紫雲」派裔,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十月初三日,明武宗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進士,歷任南刑部廣西清吏司主事、浙江清吏司郎中、廣東清吏司郎中、南雄知府、松江知府等職,卒於明世宗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三月十七日,享年五十一歲。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勤政愛民,德行卓越,被後人譽為「品德完人」。
黃偉逝世後,安葬在後水頭村南一處高地上,由太武山一脈而下,形如鳥張翼狀,俗稱「飛鴉落田」,與陳禎之「仙人覆掌」、蔡氏祖墳之「金龜壘卵」、許獬祖墓之「水流珍珠」同為金門四大風水名穴。而黃偉墓表則本位於東北方不遠的金沙溪畔,只是民國九十三年(西元2004年)筆者做田野考察時,發現石碑孤零躺在草叢裡,係用泉州白巨石打造的,清除泥垢後,上半部所雕的字跡多已風化磨蝕,僅餘「松江知府致仕逸所黃先生墓志」可以辨認,下半部字跡依稀可見,碑文末尚可辨識出「金賁亨撰」這幾個字,(多年前黃奕展校長所製拓本也只能看出篆額與正文兩百來字,內容泰半已失,據先父黃清安說,此碑原有石亭為蓋,形狀與「虛江嘯臥亭」相似,墓碑下設有基座,國軍進駐金門後,石亭基座、地坪等石材均遭部隊取去構築工事,甚為可惜!民國九十六至九十七間(西元2007-2008年),重修黃偉墓古蹟群,也在原址搭一個石亭,裡面有一塊大石頭,由金門縣政府所豎解說牌,可知它正是黃偉墓古蹟群之一的「墓表」,只是上面刻的是「松江知府致仕逸所黃先生墓志」,石頭高有201公分,寬158公分,外表有兩種不同顏色,深色是被埋入土中的部分,由於地下水中的礦物累積,造成它染上氧化鐵的顏色,上半部暴露在空氣中的則依舊呈現原來的石材色澤,但字跡卻也因為暴露在空氣中而逐漸風化消失。解說牌有將墓表中可以辨識的字寫出來,不過卻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上面的字跡與原本的完全不同,原來的字俊秀挺拔,刻工極高,筆劃深淺粗細有別。第二個錯誤比較離譜,就是把「金賁亨」誤為「金貴亨」,而且說是黃偉在松江知府提拔門生,此在民國五十九年(西元1970年)出版的《金門先賢錄》中就有這樣一段文字:「傳係黃偉在松江府上所提拔之門生金貴享,後任福建巡按,時黃偉家居,金特來鄉謁訪,題匾敬獻」。但是民國九十一年(西元2002年)出版的《金門縣定古蹟慈德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一書中已經指出這個謬誤,民國九十七年(西元2008年)重新豎立的解說牌,還犯這樣的錯誤,就有點疏忽了。
金賁亨,字汝白,號「一所」,浙江省台州府臨海縣人,(金賁亨的高祖福德少年喪父,其母改嫁高姓,故金賁亨自應試到出仕後很久都還姓「高」,到最後上疏皇帝說明緣由,才准其回復「金」姓。根據清修「臨海縣志」卷十九「人物、名臣」所載,金賁亨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於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享壽八十二歲。他於武宗正德丁卯二年(西元1507年)成舉人,正德甲戌九年(西元1514年)中進士,與黃偉是同榜考上進士的「同年友」,最初在揚州擔任三年教授,之後朝廷本欲任用他為御史,金賁亨因雙親年老不欲上任,經再三催促才去較近的南京擔任刑部主事,此時正值黃偉在南京刑部任職,二人熟識當於此時(正德十三至十四年間),而後金賁亨改官江西按察司僉事,任內平反冤獄,嚴懲貪宮,打擊豪民,頗得百姓好評。在江西曾兼理學務,選定優秀生員數十人,聚集白鹿書院,賁亨親自講學,後來歷任貴州、福建學政,在福建省城福州府原「道山書院」的舊址建立「道南書院」,教育諸生「先行後文」注重品德教育;又選福建各地優秀生員集中於「養正書院」,講授由洛學至閩學的傳承微旨。可惜金賁亨在福建不過一年便改官江西,但因朝廷下令:將本來元朝時所封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稱號,改為「至聖先師孔子」,把孔子與王者並肩的尊崇地位降格,這對力興先聖之道的金賁亨而言,不啻是椎心痛;加以雙親年老,嘉靖十年後便毅然致仕返鄉,於自家奉親力學,教育子弟,學識精深淵博,除了與黃偉合纂「道南書院錄」,與縣人餘寬同修《臨海縣志》外,還著有《學易記》、《學書記》、《學庸議》、《台學源流》、《象山白沙要語》、《一所金先生集》等書。
由黃偉墓古蹟群之一的「松江知府政仕逸所黃先生墓志」內容,可知係黃偉同榜進士金賁亨所記述的黃偉事蹟,而金賁亨受託為黃偉闡述生平,亦可看出兩人非泛泛之交。可惜黃偉主要著作「海眼存集」亡佚,流傳後代者只有少數篇章,加以仕宦時間不長,嗣後又僻居海隅,鮮與「當道諸公」交際往來,故而要尋覓同時代者為他所作詩文,本即不易。(國史館文史學者羅元信先生對此有深入研究)。近幾年來筆者盡心竭力在尋找黃偉相關資料,得知為黃偉撰寫墓表之金賁亨,其所著「一所金先生集」今猶存世,珍藏在大陸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有一清代手抄本,取得不易,今年六月下旬,透過《全球紫雲總譜編委會》黃雄勇宗長之協助,查到臨海市博物館電話,經過聯繫,輾轉得知古籍資料部王海波主任之手機號碼,一再地懇託請求,始答允由金門縣文化局簽公函,透過微信傳來金賁亨撰寫之「明松江知府逸所黃先生墓表」全文,令我驚喜萬分,此正可彌補現存黃偉墓志內容之不足,茲將全文打印如下,並稍作說明:
以下為按照手抄本繕打內容。手抄本內錯字並不劃刪,會以小字在旁另行更正。例如「閩中」更正為「閩士」。
明松江知府逸所黃先生墓表
吾友逸所黃子沒於嘉靖戊戌、越茲癸丑、亦既如千年矣、而譽黃子者益眾、余謁友亦既觀於人人矣、求如黃子者益以寡、黃子不近名、其孤樸、墓道無表、非同志者責與、余老矣、不善骫骳詞、且懼世之交以輔、頰舌相為華也、弗果、茲以余二子再遊金陵、金陵吾兩人所嘗守官談學地也、觸而動於懷、逸所之桑梓、賢若吏部洪君朝選、戶部王君三接、交誦黃子弗置、亦以是望余太學郭生修、輒欲礱一石以俟、乃為之表曰、黃子敏而悫、貌古而心湻、少食貧、嘗習他藝、幾冠、一日自悟云、此非丈夫事也、遂棄去、乃修舉子業、業成、則又曰、丈夫止此乎、若復有不樂為者、人曰、舍此如悅親何、乃試於有司、領正德庚午鄉薦、甲戌與余成進士、同茲比部郎、相視邈如、既越歲、余請告將行、逸所則來云、吾乃今與子定交也、余曰、何哉、曰愧知子晚矣、余曰、君璞玉渾金也、琢之鍛之、余焉能及耶、自是日必至、至無閒語、語必辨、退則默會諸心、無所枘鑿、乃安、乃求諸其鄉、所謂道南四先生者、即其書遡潁昌授受微旨、以朝夕自勵、凡世好一無所縈其心、久之若有得焉、嘉靖初、應詔陳九事、首論敬德必親賢儒、遠近習、曰、此先哲至言也、論輔弼必任老成、去輭熟、曰此政本也、論節用必自裁減貢獻始、論剝民巨蠹必革鎮守、他如選臺諫、重守令、養人材、明職掌、正憲體、一病一藥、悉中治機上以授執政、已而巨蠹去、民至今賴以甯息、而莫知所自也、其治獄情法既平、雖臨以鈇鉞、不能奪、出守南雄、明禮教、去淫祠、罷不急之徵、禁晝遊之女、介直敢為、無所顧忌、甯忤當路、不欲以升科困嬴民、甯厄妻孥、不欲以橋稅總入私帑、甯舍爵祿去、不欲以非理?狥上官、甫三月、一疏以歸、老稚遮留不可得、居無何銓衡馳檄郡邑勸駕、乃勉赴京師、改松江、權貴有銜之者、或勸一謁以釋、竟不往、乃復稱疾歸、自是累薦不起、日惟以養親講學、正家法化鄉閭為務、其孝也、能使其親度其所不欲而不為、其友也能使其弟敦行古道、並名於鄉、其慈也不以貨利愚其子、其與田夫牧叟居也、卑服談桑麻、飭耕耨、倦則草綑列坐、行道者莫知為達官貴人、余嘗督學至其邑、延入官廨、信宿而人不疑、二子在試、余莫之知也、時闢館會城、擇隽才欲令師事黃子、講明伊洛之學、辭弗許、曰、卑之則可、乃以經學迪後進、諸不在列者、往往樂瞻容色、聆緒論、率多感悟以興、余纂集道南錄、賴君裒創、於是閩士始知龜山以來相傳正脈、吾兩人亦惟茲是勖、既別去、恆若對席云、歲戊戌、泉大祲、臺察李君元陽、祗請尸貸、事作、而曰吾力弗能及吾鄉、茲託以盡心焉、乃旦暮區畫、食寢幾廢、必欲無一人遺、無一刻滯、餓者無斗釜濫及、以是神力殫耗不自知、罷事而疾作、竟不起、是歲某月某日也、得年僅五十有一、葬某山之原泉、縉紳父老及官其地者、溉其澤者聞其風者、罔弗拊心痛悼之、善俗有坊、鄉賢有祠、凌江有志、令德章章、輿情猶若未慊焉、嗟乎、昔夫子嘆未見剛者、若吾逸所非其人與、設受鏃羽之訓、奉以周旋、當不在升堂者下、乃弗克究厥志、惜哉、君名偉字孟偉逸所其別號也、父諱某封南京刑部主事、母某氏、及配某氏、俱安人、弟某先卒、子某某、婿某、皆庠生、世為泉之同安人、居海中曰浯洲云。(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