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八二三砲戰期間關鍵性的人物及關鍵性的武器

發布日期:
作者: 鄭有諒。
點閱率:4,237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戰爭,或為生存,或為領土,或為權利,或為慾望等等,每一場戰爭必有其關鍵性的人物,而每個時代使用戰爭的武器戰法亦不一樣必有其關鍵性的武器─隨時代科技的進化演變,武器裝備也不一樣,由一度空間進展到四度空間。
當然發動一場戰爭必須賭上人民的生命,同時必須要花上大量的金錢購置武器以利作戰。
八二三砲戰前我們一直居於劣勢的環境之中,國內外局勢對我極為不利,情勢大概如下:1948年9月-12月經過「遼審」、「平津」、「徐蚌」三大戰役,國民黨失利,先總統蔣公於1949年元月21日引退,中樞頓失重心戰局惡化。1949年12月-1950年4月共軍相繼攻佔成都與西康,1950年5月國軍撤離海南島及舟山群島,國民政府轉進到台灣。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立政權,決心以優勢軍力實踐「解放台灣之意圖」1950年3月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50年6月26日韓戰爆發,美軍介入韓戰,對中共形成戰略威脅,於是中共於10月下旬越鴨綠江投入韓戰。1953年7月27日韓戰簽訂「停戰協定」。1954年9月3日中共發動九三砲戰砲擊金門。1954年中美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防禦範圍不及金門與馬祖。同時美國為防堵蘇共赤化全球,與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澳洲、紐西蘭等國家完成西太平洋防禦陣線﹙建立所謂第一島鏈﹚而其防禦的對象為蘇聯、中國大陸、北韓、北越、及一些東歐共產國家。
據此國內外局勢的變化中共何以決心發動八二三砲戰主要是中共在1949年之前於登步、大膽、南日、東山,一江山、古寧頭等戰役連遭挫敗與重創後,心中始終不忘奪取金馬,進犯台澎,實現「解放台灣」的迷夢。
並趁中東伊拉克政變,局勢混亂,各國無暇東顧之際趁此時機可發動八二三砲戰。同時美國當選第34任總統艾森豪是一位堅決反共,造成敵意加深,令中共極更欲想奪取金、馬二島。另美國在全球建立了「遏制共產主義」的防禦鏈,蘇聯及中共造成極不利的形勢,造成毛澤東更快決心砲擊金門的安排。此時大陸更掀起「政治掛帥」、「人民公社」、「生產大躍進」三面紅旗」帶來嚴重的經濟危機。最後中共藉此想測試美國對臺軍援真正態度,這些事由促使中共決定砲擊金門。
整場八二三砲戰44天,國共雙方砲擊情形,經過六十多年來,各界都有很多的論述及探討不予贅述,僅就八二三砲戰期間最具關鍵性的人物及武器(火砲)分析如下:
八二三砲戰期間,當初我地區砲兵是如何創機造勢,發揮扭轉乾坤,化險為夷,讓砲戰和平落幕,期間重要的關鍵性人物俞大維先生、及關鍵性的武器,8吋火砲居功厥偉。
關鍵性的人物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浙江紹興人,民國前15年生,年24歲即獲哲學博士學位,貫通中西學術,精研彈道、軍事之學,1954年至1964年間,擔任國防部長十年,歷經金門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等重要戰役,其間出入金門數百次,尤其八二三砲戰前夕,不但數度深入金門及附近外島,更親自飛往大陸沿海偵察。身先士卒,穩定軍心,運籌擘劃,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更在金門留下許多愛民助民的佳話。1993年7月8日,先生在台北逝世,享年97歲骨灰撒在金門附近海域。金門軍民感其一生為國、為保衛金馬所作的貢獻,乃擇榕園之旁,建館紀念。館內陳列俞先生的有關文物一座半身塑像,還有其擔任國防部長任內多次深入戰地,與前線官兵共同生活的腊像,像背後有「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及部長說話內容。該館與「八二三戰史館」互為斜面相對,尤具意義。八二三砲戰期間努力爭取美援策訂作戰計畫及與美軍斡旋重要武器,8吋火砲運抵防區功不可沒。
關鍵性的武器8吋火砲:八二三砲戰期間美軍8吋砲運抵防區始末:自民國44年11月8日俞大維部長與美軍顧問團團長史邁斯及民國44年11月17日與美軍協防司令普萊德中將會談,並未獲得同意。民國45年俞大維部長訪美,由我國駐聯合國軍事代表團團長何世禮上將陪同和美方二十多位軍方首長商談交涉,再度未獲同意。民國46年何世禮返國,在10月21日陪同俞大維部長到小金門視察防務請何世禮繼續與美方交涉。同年46年12月9日俞部長再度訪美交涉,獲得美國防部批准將8吋砲軍援我國。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過二星期,9月5日,美同意將琉球試射成功,正在服役的8吋砲,搶先撥交我國使用。
此時奉蔣公指示:第一批8吋砲由澎湖啟運,經國先生負責督導,派海軍「合字號」登陸運輸艇運送,由王道夷艦長負責。
47年9月18日第一批運抵6門。
47年9月21日第二批運抵6門。
47年9月25日第一批6門8吋砲運抵進入陣地時,產生問題,必須先解決下面問題,才能準備反擊。
  陣地問題:固定陣地或運動陣地各方爭執不休最初是以運動陣地為主,爾後再以構築固定陣地固定射向。
  訓練問題:精選金牌砲兵,身高175公分以上身體健壯人砲一體,以原住民年輕力壯者為主。
  觀測問題:初期開設東海岸田浦為觀所測及利用輕航機空中觀測為主。
  火砲試射地區問題:主要以選定圍頭地區敵砲陣地為主。
為什麼八英吋砲威力如此強大主要性能簡介如下:
口徑:八英吋(即20公分)。
最大射程:一六八○○公尺(約十七公里)。
最大射速:每分鐘一發。
普通彈丸:彈丸重91公斤(約兩百磅)
有效威力半徑:八十七公尺,約一個壘球場之大小。
火砲特性:威力大,射程遠,可發射高爆性榴彈為極具威力之火砲。
射擊能力:正面可涵蓋十七公里,距離可深入敵內陸五公尺。
八吋砲班之編成及職責:
砲長一,副砲長兼瞄準手一,第一砲手為發射手兼推彈手,第二砲手為副瞄準手,第三砲手為象限儀手,第四砲手為底火手兼推彈手,第五砲手為裝藥選定兼裝填手,第六砲手為信管測合兼搬運手,第七砲手為彈藥選定手兼搬運手,共九員
當初為檢討外島防衛火力之不足,八二三砲戰期間,由美軍軍援運送8吋自走砲到金門,即展開對對岸敵砲陣地反擊。中共以為國軍發射原子彈,因其砲彈爆炸威力前所未見(8吋砲彈重200磅、105H砲彈重45磅、155H砲彈重90磅、240H砲彈重360磅),遭到中共抗議,共軍曾對我金門廣播我軍發射原子彈,8吋砲的確可以發射原子彈(美軍確實有),但未隨砲運送來台,該8吋自走砲也因砲擊緩和後及因屬攻擊性武器,不符美軍軍援武器規定項目,而由美軍運回,換回8吋牽引砲,目前獅山坑道8吋砲即是。
以下是美軍顧問團團長陸軍少將杜安於八二三砲戰過後,47年12月6日致函我國參謀總長王叔銘上將,建議8吋榴砲交換案的國防部解密文件。內容如下:
「在共匪砲轟金門之後,為適應迫切之需要,軍援計畫立即由最便之處獲取裝備,如由沖繩-美軍陸戰隊單位提取之6門8吋自動推進榴砲即為一實例,雖然該自動推進武器非金門所必需,而此舉乃旨在使該武器能發揮效用也。目前最迫切之時期已度過,為期獲得最大效率起見,本人認為該武器之使用應著予調整,在金門使用自動推進砲不僅浪費人力且增加保養與器材補給問題,尤有進者,此等武器之費用超出8吋榴砲之上,對台灣分配之軍援項而言亦實為不必要之支出。本人業經本國政府授權於原武器之所有權轉入美方後即以牽引式火砲替換該自動推進武器,保持金門反砲戰能力。
本人望閣下於便中對本提案盡早賜覆,如閣下同意則本部參謀人員將擬具詳細之計畫。」以上就是美軍顧問團團長陸軍少將杜安於八二三砲戰過後,47年12月6日致函我國參謀總長王叔銘上將之公函內容。
地區換回8吋牽引砲之後,國軍部隊開始經始火砲部署及陣地構建,深知八二三砲戰過後,知道砲兵是地區火力的骨幹,左右戰局的主要武器。發揚火力必須武器,人員、陣地、射擊、指揮、通信、觀測、彈藥等相互協調配合,才能發揮火力殲敵效用。地區四周環海、面面受敵,故必須形成四周防禦,構成綿密火網,火砲部署及陣地經始更形重要,才能發揮扇面強大火力,並以火力殲滅敵人於海上及彼岸。火砲陣地偽裝與欺敵,隱藏實力於地下坑道,保存戰力,故地區火砲陣地的隱蔽與掩蔽,才能承受壓力,保存戰力,發揮火力。砲兵佈署是依據敵情、地形、火砲種類、彈藥性質等條件之考量,以發揮集中、機動、奇襲之效果為目的。
幾十年來地區砲兵佈署及火砲種類密度之高,數量之多世界罕見。今適逢「八二三砲戰」屆滿六十一週年之際,六十一年來地區在國軍部隊經始火砲部署及陣地構建,由遺留在地區經始的巨砲陣地碑誌中不難看出其艱辛歲月。
西王巨砲堡誌:
民國四十七年秋/台海戰役後/舉世震驚/明春繼奉命築巨砲陣地於西洪/乃飭易團王立志部負責施工/此雄威工程係賴全體官兵胼手胝足/櫛風沐雨/夜以繼日/歷時三月方期完成/併人彈掩體動員兵力三萬五千人/使用水泥九千六百包/竣工之日司令官劉上將親筆以西王命名/使此一巨堡虎視海圉長嘯如天馬之行空/安踞如地王之司命/特勒石為記/藉以對我施工部隊之辛勞永誌全功/八四二一部隊隊長常持琇謹識/中華民國四十八年五月。
八二三砲戰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歲月,遺留砲戰中關鍵性的武器無論是8吋火砲,155加砲,240H砲等等及其砲兵陣地目前可以說是地區戰役史蹟中的重要資源,目前除了活化的獅山坑道8吋砲陣地外,其他閒置於滿山遍野的火砲陣地,應有系統的整合、規劃、保存、將來有可能成為國際級的史蹟遺產,為地區帶來無限的觀光財源。得來不易的堅固砲陣地,如何規劃,如何活化,的確要有相當的智慧及一套高標準的作業規定,才能免於流於形式浪費資源,創造一個賣點,經營一座陣地活化,開發一處觀光景點,如果不是建立在時代趨勢正確的觀念基礎上而只是在技術門面玩花樣,投入再龐大的經費終究難逃失敗的命運。(作戰如此)(觀光亦是如此)美好的戰役史遺,是原汁原味、原始的陳現,奇特有吸引人……才是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不只想來看一次而已。走過戰爭、戰役史蹟、軍事設施、工事、砲堡、坑道、據點,相信是未來遊客觀光的好生意,如何創造利基,成也觀念,敗也觀念,值得深思與重視。
以上參考資料如下:
1、一代國士-俞大維。銘閔實業有限公司。104年9月。
2、砲校火砲兵器課程教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