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饗宴
幾十顆米棕色、螺旋狀的蝸牛肉整齊地擺在盤上,搭配著白色沙拉醬,經過蝸牛達人謝伯娟老師的解說,這道著名的法國珍饈,便由工作人員笑吟吟地端給學員們品嚐。只可惜這道幾乎原汁原味的高級料理,現場三十幾位學員中勇於嘗試的卻是屈指可數啊!
7月19日下午,我和弟弟、弟媳帶著三個女孩,到植物園中山堂參加「蝸牛的異想世界」講座,經過謝老師生動的介紹和精彩的幻燈片,使我們對蝸牛有了更多的認識。原來世上共有四萬多種蝸牛,全都無毒,而且高蛋白低脂肪,可說是養生食品,但蝸牛體內可能有寄生蟲,曾有人因生吃蝸牛感染線蟲,造成視網膜剝離、腦膜炎甚至死亡,而所以食用前一定要高溫處理過。眼前這盤歐洲庭園蝸牛已水煮過,食用無虞。弟弟拿了一顆品嚐,說口感粉嫩,類似豬肝,相當美味。但我們家的小女生們卻是皺眉吐舌、避之惟恐不及,我和弟媳也是抿嘴苦笑,敬謝不敏。
謝老師接著說:法國人吃蝸牛,大多連殼端出,若是將蝸身取出,就要盡量保持完整,並附上蝸牛殼,以示珍貴;國人吃蝸牛,則習慣將殼打碎剝掉,將蝸牛肉切成小塊,以醬油、米酒、麻油等調味,做成三杯料理。說著,現場工作人員便用瓦斯爐和炒菜鍋,將那盤乏人問津的蝸牛肉重新加工,不久傳來撲鼻的九層塔、辣椒和蒜香,聞得我肚子裡的饞蟲蠢蠢欲動,這道美食端出後,果然人人食指大動、大快朵頤。我吃了兩顆,覺得口感滑嫩有韌性,類似螺肉,而比螺肉更肥、更紮實爽口,弟弟也說:三杯蝸牛比蝸牛沙拉更Q彈入味、更好吃。
接著,謝老師介紹在台灣和金門都很常見的非洲大蝸牛,這外來種危害農村菜園甚鉅,但生命力、活動力極強,使用殺蝸劑的結果,本土蝸牛都被殺光了,非洲大蝸牛卻還存活,因此,與其濫用農藥,推廣食用蝸牛倒不失為一個減少蝸牛數量、又不破壞環境的好方法。說著,工作人員已端上香噴噴的三杯非洲大蝸牛,我吃了一口,覺得口感爽脆,與軟Q的歐洲庭園蝸牛相較,可謂各有千秋。現場年紀較大的學員反應「太硬了」,但原本不敢吃蝸牛的小朋友們,包括我的小姪女,對這道菜倒是一口接一口、越吃越順口呢!
之後,我們一面敷著涼爽黏滑的蝸牛面膜,感受清新細緻的蝸牛萃取液在炎炎夏日沁透、滋潤我們的肌膚,一面聆聽謝老師以她奉獻一生的熱情,講述蝸牛的種種,包括牠的生命史、天敵、商業用途等等。這場蝸牛饗宴真是既增長知識、又療癒身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