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藝的河公
河公是名退休教師,也是早晨氣功操的助理教練。因其兒孫滿堂,以公稱之,當之無愧。其兄退休後在公家機關的寫字室任職,是專業書法家。若其兄請假出國探親,他便去代寫匾額、輓聯等。水準一流,有目共睹,自不在話下。他若談到褚遂良、歐陽詢,眼睛就發亮;像著了魔似地眉飛色舞,如有難以形容的無窮樂趣與能量深藏於其中。
最近得一吉他,因此依照網路教學影片勤練。靠網路學習的缺點是遇到問題無法發問。當問題堆積過多便構成前進的障礙。譬如自己調音,琴弦總是鬆夸夸,軟趴趴的,因為調音器的說明書很難一下子看懂。所以請有經驗的河公幫我調音,其後琴弦都繃緊了。還有看譜的問題。在教學影片中聽三拍樂曲彈奏,似乎覺得演奏未遵照小節的起終點彈奏:彈完第一拍,音樂隨即停頓,然後從第二拍開始直到下一小節的第一拍為止。我問是何原因?河公說音樂有趣在於其有音高及節奏;並解釋我之所以有此錯覺乃由於三拍樂曲的拍子是強弱弱。他告誡打拍子時,手應放鬆自然,而我總是太用力。並說四拍樂曲的拍子是強弱中強弱,並唱了一段〈萬里長城萬里長〉,舉例說明。又說在樂團中打大鼓的遇到強音須重擊;搖鈴鼓的只能輕輕拍搖,因為這是讓大鼓表現的時候。等到弱音開始,搖鈴鼓的才猛力拍搖;不在此時表現,更待何時?原來樂團的演奏需要各種樂器互相配合。他又跳舞說明若在強音多用點力踩地,則強弱音的交替可使舞步更富韻味、更有生氣。
網路教和弦只講其種類及指法規則,並未說明某一曲調該用哪種和弦。河公解釋樂理的目的在使樂曲和諧、熱鬧、有特色;一支曲子含哪種和弦音較多就用哪種和弦。只要抓住這大原則,就容易搞懂和弦的理論。一位有經驗的引導著能為初學樂理者一下子解開多少的謎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意乃指學習的環境無所不在;學習的機會無時不有。河公負責設計附近社區松柏大學的網頁,半年前他想用谷歌的協作平台來更新其網頁製作,以便能與新出的電腦軟件相容;所以邀我一起學協作平台。我們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解決問題如同接力賽跑,當一人跑不動時,另一人接下棒子繼續向前追尋,問題較易解決;這就是兩人一起學可以互相切磋的好處。通常我們談話只聽個大概,對未聽清的部分也不加追問。別人有意分享其寶貴的經驗,而我們並未完全聽懂,又不好意思問;細細想來,豈不辜負了他人的美意?當我有心得與河公分享時,他總是全神貫注傾聽;聽完還可能要求我重講一遍,有疑必問,追根究底;所以他能有效地吸取別人的經驗,學得又快又好。學習如繡花,一針一線馬虎不得。
一般人都有無限潛能,但這些潛能常被關卡擋住,以致無法發揮出來;這時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引導,幫你突破關卡,潛能始可被開發;一旦開發出來,慢慢地便能自己上路,像學騎腳踏車一樣。若花費許多時間精力仍不得其門而入,其原因絕對不是我非這塊材料,亦不是少年易老學難成,而是沒找對有經驗的引導者。韓愈曾寫過有關千里馬的文章,可能也是因此有感而發。無論如何,這是我從向河公請教樂理的過程中,對學習的進一步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