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中秋月圓,人團圓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天源。
點閱率:1,080

中秋節,通常為農曆8月15日,國曆9至10月之間,古代稱為仲秋,民間稱為中秋、八月半,月娘節,乃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最早出現於周禮, 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提到拜月活動。唐代始,中秋節成為君王賞賜群臣的節日,明清以降,成為中國傳統重要節日,明代正德江寧縣誌記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闔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則稱圓月,出遊待市,稱走月」。我國以農立國,立秋為8月8日至8月23日,農曆8月為秋季的第2個月,中秋時分,乃農作物收穫的季節,更是秋季慶祝豐收的日子,亦會祭拜土地神,中秋節,實乃慶祝豐收及團員的日子!
中秋節,在金門金東榮湖畔的后浦頭慈德宮,會於農曆8月15日及16日連續2天作醮,慈德宮建於清光緒20年(1894),乃鄉彥黃卓科前往南洋募款集資後興築,費時8年完工,建築風格為傳統燕尾廟宇,惟興築年代久遠,部分建築毀於祝融及戰火,俟於民國88年(1999)經指定為金門縣定古蹟並進行修復,主祀明代進士黃偉,明朝正德九年(1514)中進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而其治獄係以清、慎、明、恕等著稱,後來升至南雄知府,省徭役、明禮教、禁游女、去淫祠,授朝廷當道所荐,因而改任松江府,為官清廉,勤政愛民,並屢有治績,後來因直疏無諱,不附和朝廷當道,因而返回金門後水頭家鄉養親講學,人稱品德完人。
金門后浦頭(原名汶浦,又稱大浦頭)位處金門金東汶水溪西北岸,村前為后水頭(汶水頭),村後則是金東之政經中心-沙美,過往村前乃一片海域(即今日榮湖),源自石鼓山水流經東蕭、蔡店至此注入金沙灣,而金沙溪亦匯集斗門溪、光前溪水量自洋山角入海,舟船可行溯至后水頭、斗門、東蕭及蔡厝等聚落,乃明初永樂(1403-1424)年間,自福建同安金柄遷徙金門當鹽戶之黃佛信、黃佛宗兄弟定居汶水頭(后水頭),明中葉黃良沛分居至汶浦繁衍之子孫,以黃氏血緣為主之聚落,村內亦有李姓住民,俟於清初再有二房十一世黃應龍及黃應豹等再分居至小浦頭(沙美老街旁),大(小)浦頭聚落。
過往,金門榮湖畔的后浦頭慈德宮於中秋節作醮時,當日午後,將原本安置宮埕外神轎、旗幟與黃府大王爺及三太子等乩童隊伍,一路浩浩蕩蕩至后浦頭及小浦頭境內吃三牲粿,而其遶境隊伍所到之處,鞭炮聲響徹雲霄,好不熱鬧,夜幕低垂時分,宮埕前臨搭戲台,已唱起表彰節義之戲曲,句句扣人心弦,看戲的外公,已從大地村走路來沙美小浦頭作客,這時是他老人家的快樂時光,亦是戰地兒女期待許久的作醮及歡樂犒賞五臟廟日子,以及表彰節義的精采廟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