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車一命的觀念
當兵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認識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朋友。除了交朋友以外,在軍中更重要的是,跟同袍共同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培養一起做事的合作能力。
在軍隊裡,不只在出操訓練的時候需要集體行動,平時的生活也需要互相幫忙,如果有強烈個人主見或容易情緒化的人,很難融入團體之中,而當兵正是一個學習團隊合作的過程。
入伍教育之目的,在於培養一個合格的步槍兵,而另一個實際的理由是讓役男調整心態,從老百姓轉換為軍人,習慣軍隊的團體生活。我在入伍教育的時候,全連共有一百餘員入伍生,分成十幾班,由教育班長領導各班的入伍生,像我屬於第三班,共有班兵十五員,無論操課或出公差,各班是幹部管理入伍生常用的基本單位。
吃飯的時候最明顯,全營在一個餐廳用餐,各連從不同入口進餐廳,餐廳分成幾大區塊,以連為單位,一個區塊屬於一個連,一個區塊再分成各桌,以班為單位,一個班的弟兄坐在同一桌。
大家用餐一段時間後,值星班長會下口令:「下餐廳。」不是先吃完飯的弟兄先走,而是同桌弟兄必須一起離開,一起洗餐盤;吃得快的人要等吃得慢的人,吃得慢的人只好吃快一點,或者吃少一點,一開始大家會不太習慣,但這就是團體生活。
同桌吃飯,很容易看出每個人不同的個性;有的人吃飯喜歡講話,有的人吃飯不喜歡說話;有的人挑食,有的人不挑食。為了同一班能一起下餐廳,大家逐漸產生默契,會彼此幫忙、互相體諒,譬如讓吃飯慢的人先盛飯,或者輪流洗同桌共用的餐具。在這個一起吃飯、一起下餐廳的過程,逐漸培養出團隊合作的心態。
在入伍教育的階段,同一班的弟兄都是同時入伍,彼此朝夕相處,透過默契的建立,減少溝通成本,而且同甘共苦、榮辱與共,凝聚成一個真正的團隊。
入伍教育跟下部隊的共同之處,是兩者都必須團隊合作,而且沒有挑伙伴的權利,無論伙伴的個性好壞只能全盤接受。但有一個最大的差別,基層部隊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連上不斷有老兵退伍、新兵加入,而且各排的建制也不是完全固定,可能隨著任務而改變。此時強調與陌生伙伴的合作能力,也就是在短時間內培養默契,快速組成有戰力的任務型團隊,任務結束後,整個團隊可能解散回到原單位,所以這是一種進階版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被分發到裝甲部隊後,剛好遇到「下基地」,因為戰車常開到野外跑,履帶上沾滿厚厚一層的泥土,甲板上還散落著樹枝枯葉,戰車的外表很髒。在週五晚上休假前,連長要求大家把屬於自己建制的戰車洗乾淨,他檢查過才可以領假單,並特別要求以車為單位,一輛戰車有四乘員,一起洗完才可以一起放假。
聽到這個命令,大家私底下怨聲載道,覺得很不公平。因為有的戰車車況好,經常開到野外,所以特別髒;有的戰車車況差,可能在二級廠維修或者停在車場內根本沒離開過,反而特別乾淨。另外,按照建制,每輛戰車有四乘員,但有的弟兄在做業務、站哨或其他公差,或者像我是排長,洗戰車的時候無法只顧到自己的車,還要去看看自己排其他的車,導致大家勞逸不均,有的車洗很快,有的車只有一、兩個弟兄在洗,進度緩慢。
但是後來才瞭解,連長的這個命令有其深意,他是要培養我們「同車一命」的觀念。「同車一命」的意義是,一輛戰車編制有車長、射手、裝填手與駕駛手四乘員,大家要有良好的默契,組成緊密的團隊。因為彼此的操作環環相扣,車長下口令,駕駛手開車,射手瞄準,裝填手裝彈,如果有乘員慢一拍沒跟上大家的速度,就無法有效發揮戰車戰力。
戰車打的是團體戰,不是個人的英雄主義,只有自己的能力強,是沒辦法在戰場上存活的。戰車是「鐵棺材」,如果戰車不幸被敵軍擊中,大家都很難在第一時間逃生,所以四個乘員必須共同合作,組成一個整體跟戰車共存亡,這便是裝甲兵「同車一命」的意義。
把洗車進度作為領假單的依據,用這種方法落實「同車一命」的觀念,許多弟兄覺得不公平,因為不是每輛戰車都有四個人在洗,如果剛好只有自己一個人洗戰車,速度肯定很慢,甚至產生怨言。
這樣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從正面思考的角度來看,也許會有不同的啟發。軍隊運作的邏輯是,集體主義遠比個人主義重要,而整個團隊的壓力直接落在每一位個人身上,由個人承擔。軍隊重視的是,每一個鬆散的個體能否結合成緊密的團體,也只有達到團體的目標,才能去考慮到個人的需求。在此前提下,每個人是否被公平對待成為次要問題。
軍隊的團體生活雖然不舒服,卻是一種磨練的過程,往往磨掉原本年輕氣盛的銳氣,以及自我中心的主觀意識,容易成為性情穩定、配合度高的人,為團隊的目標一起打拚。當過兵的人,通常比較圓融、具有團隊精神,原因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