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不一定可怕
剛入小學的時候,父親每天都會帶著我坐公車上學,然後他才去上班,我以為這樣的模式是永久的,不料某天早晨,我低頭走上公車一會兒之後才發現,父親並未跟著上車,然而此時車門已經關上,我只能眼睜睜望著車窗外駐足原地的父親,逐漸遠離我的視線。
我極度震驚,整個人徹底呆住,手足無措;幸好我夠笨,否則我會在下一站下車,冒著迷路的風險步行回去尋找父親。
幾分鐘後,我總算從萬般悽惶當中清醒過來,開始密切觀察窗外的景物,終於,公車駛近了熟悉的站牌,我帶著一樁新發現下了車──原來我已經可以自己搭公車了!
由於先前並不曉得將來必須獨自上下學,所以即便父親曾經告知「數到第幾站就下車」,我仍沒有刻意記牢公車的路線,也未曾試著辨認公車站牌上的鏽斑(我連注音符號都還沒學會,無法認出站名),我理所當然的天天依賴父親幫著拉鈴、喊我下車,因此那天父親突如其來地演出「放生」戲碼,著實嚇了我一大跳,不過,這樣一來也讓我瞬間學到「隨時做好準備」是極為重要的習慣。
做準備?到底該準備什麼?我認為答案是知識與實力,有了這兩件法寶,將可大幅降低「意外」的驚竦指數。
我自幼散漫,老師如果照著課文唸,我就會心不在焉,反正白紙黑字的東西隨時有得查,可一旦老師說起生活當中的見聞,我就立刻豎起耳朵,津津有味地聆聽,汲取事件當中值得參考的常識,乃至處世智慧;那年頭沒有手機可以即時錄音,實用資訊稍縱即逝,必須敏於捕捉。
我很早就察覺到學校教的東西不夠用,加上喜愛閱讀,因此對課外讀物採取了「鯨吞」策略,能借的借,能買的買,店家不肯賣斷的就租回來,先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一遍,再挑出特別有價值的部分仔細抄錄,總之關鍵就是一個字,快!
為什麼吸收知識要快?因為適當的壓力能提高專注,例如時間壓力,也因為知識派上用場的時機往往很突然,例如忽然之間我必須獨自上學。
除了書本,倘若遇到頗有內涵的人,又僥倖發現那人的價值觀與我相近,我也會試著結識,以便獲得更多的機會向對方求教,畢竟活書比死書更加精彩。
「及時學習」與「準備」對我來說是同義詞,隨著準備越來越充分,我對未知或意外的恐懼逐漸降低,頭一次搭飛機到香港便選擇自助行,帶著塗滿記號的地圖以及七零八落的初級粵語,我愉快地四處遊蕩,每天清晨敲定當天參訪的路線,到了深夜則速寫熱騰騰的遊記,同時將花銷逐一登帳,既能達成預定目標,也能得到意料外的樂趣。
那一趟香港自在遊本身也是一番「準備」,兩年後我前往大陸自助旅行,即便下了飛機才赫然發現該地冷清得叫不到計程車,也不致令我著急慌忙,臨機應變已是第二本能,我依舊完成了收穫滿滿的十天旅程,所以說,小學那次「強制單飛」的意外事件非但不可怕,還十分地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