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牧羊女的井邊的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明裕 。
點閱率:1,521

作家牧羊女完成了首部詩集《井邊的故事》,從散文跨越詩領域,可看出一般經她的眼,如季節的冷暖,月的圓缺、花的開落、時間的流逝、原鄉的回顧,或僅僅只是一件小物、一場相逢、一個日常……信手拈來便是一行詩句,可說為牧羊女具有詩人的觀感。
作者豐沛的想像及素樸靈動的文字裡,一景一物也彷彿成了流動的音符,在閱讀的時刻,輕柔地在耳邊響起,叫人低迴品味。
《井邊的故事》透過最直觀的感受及意象的無限延伸,所有的情感及事物就像被她喚起了靈魂,帶給人全新的感受。亦如山泉奔流而下,藉由《井邊的故事》以同名詩作為始,如詩中所言,「藏著蜜汁或藏著悲傷」,如同「老家的古井」一般,默默佇立,觀看樸實人家四季的作息與悲喜。
詩集分四卷,例如卷一在刻寫詩人的生命史、親情與認同。〈我是哪裡人〉讓人想起向陽的〈立場〉,腳踏的土地才是故鄉,對鄉土的認同才是最實在的。因此詩人在旅程中探問「長江嘉陵江╱是誰的水」(〈凝視一江水〉),「秋天過了,顏色褪了,戀情還在嗎?」(〈紅海灘〉)
「藏」是詩集當中最常見的字眼,〈聽詩〉寫詩之閱讀除了看,還能諦聽,不被表象所惑,詩藏在耳裡,強調詩的音樂性,藏在回憶裡,變成畫面與符號。〈入口〉則寫尋找靈感的過程,此外,詩人雖在序言中略述自己的詩觀,從詩作中亦可窺見。詩中「匍匐」的姿態、「淚」所觸動的、「手」所尋覓的,都意謂靈感並非招之即來,這過程猶如「崎嶇蜿蜒陡峭」的天梯,很具象地呈現。讓人想到古人追求靈感的各種方式,如燒化詩集和蜜吃下,最常見的就是夢中得句,在影響的焦慮下,透過潛意識來突破困境。同樣的焦慮在〈尋找一首詩〉中亦可讀到,如何探詢尋詩意,讓人想到李滄東的電影《生命之詩》,女主角探問詩意、靈感如何,讓我想起名詩人洛夫老師有一首詩「井邊物語」,那是一段井與曖昧的故事。井,雖是聚落打水、維繫生命的必要事物,但同時卻有著深幽、寒冷、古老、狹小、潮溼等意象,而井又往往和歷史、愛情、謎團、死亡扯上關係。其詩如下:
井邊物語 ◎洛夫 
被一根長繩輕輕吊起的寒意
深不盈尺
而胯下咚咚之聲
似乎響自隔世的心跳
那位飲馬的漢子剛剛過去
繩子突然斷了
水桶砸了,月亮碎了
井的曖昧身世
花鞋說了一半
青苔說了另一半

牧羊女對此詩,也有點傳承的意義。金門人書寫在臺灣鄉土格外顯眼,既有較具特色的風土民情,更有歷史、移民、戰爭等痕跡,詩歌創作方面,許水富豐沛的創作量亦為詩壇健將,許多詩人亦書寫旁觀金門的詩作,如早期軍旅詩人,近年如白靈亦有作品。而牧羊女《井邊的故事》則帶讀者進入女性與金門土地的連結,傾聽歲月的呢喃。
《井邊的故事》也是牧羊女對成長母島的感恩與懷念,童年的場景,有共同記憶的人都覺得值得寫,於是她一一寫下,用詩的語言與方式。
《井邊的故事》此一作品是相當淺白的現代詩,但是也是因為淺白的手法,讓整首詩想要訴說的全經由文字傳遞給了讀者,這首詩的優點,「能讓讀者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說什麼。」,這端看個人觀感的問題,有些地方也留給讀者一些想像,就能成為較好的作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