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往事
烈嶼亦稱小金門,距離金門僅15分鐘的航程,是肉眼可見之外島中的外島,第一次聽聞此地,是收到高中同班三年的好友來信,說單位從左營調到小島,可在海邊望見老家。他是福建同安人,獨子,退伍前兩個月因急症不治,軍方派人送回骨灰,母親哭得呼天搶地,他的告別式竟然是畢業後的第一次同學會。
我對小島很陌生,地名的由來也感到好奇,傳說南宋末年少帝趙昺遭元朝兵馬追殺,逃到金門海濱,正值生死攸關之際,忽然山崩地裂成為離島,得以逃過劫難。然而,「裂」之為「烈」,想必與忠義之事有關連,抑或駐軍為表彰民族氣節而矯飾?
第一次踏上小島是為了拜訪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及悼念英年早逝的同學。以文會友,兩人相識三十多年,見面次數不多,以前都是書信往來。他提起不快樂的童年回憶,謂近距離的砲火鋪天蓋地,田野變成焦土。住在台灣的人難以想像那裡的危險艱苦,直到我拜讀他寫的鄉土文學作品,真情流露,方知戰地的生活如此銘心刻骨。
島嶼地區總面積僅16平方公里,廟宇密度卻高,雖不及逐一遊覽,但聞及有情有義,化凡為神的故事,必趨之觀其碑記,了解其香火淵源,先後走觀青岐烈女廟、東林靈忠廟、上林將軍廟等地,這些神明有凌辱不從而溺海者,有兵敗不降以全志節者,亦有不忍加害忠良而自絕者,皆義風可式。
小島的地標是座落在西宅圓環的「八達樓子」,每次經過我都會多看幾眼,本來它並無地緣關係,而是長城部隊((34師)為紀念1933年在八達嶺的古北口戰役建造的精神堡壘。當時黃杰的第二師掩護145團轉進,留下一個班死守斷後,以機槍和手榴彈阻遏日軍長達一週,終因彈盡援絕而壯烈犧牲。
軍人武德是視死如歸,戰鬥到底。經查考軍史,得知英雄大名有營長吳超徵(後追贈少將),上等兵江明坤、褚天成、白長興、賈福勝和潘炳林,以及二等兵何鴻發等七人,日軍敬重他們的威武不屈,予以軍禮厚葬。長城戰役雖失利,卻有48人獲頒青天白日勳章,相較之下,勇士之英烈更不可不知。
初抵小島那年,經過西方與后宅之間的道路,見到神態威嚴的北風爺與紅冠白雞挺立兩側,不解其意。後來朋友解釋島民苦於冬季冷冽的北風,故豎立身披蟒袍,手持法器的風王鎮風避邪。又因早期的民房和寺廟多以木材建造,為防白蟻侵蝕樑柱,故請來公雞剋制蟲害;將軍廟旁的公雞也對朝向蜈蚣山,據說可化解風水上的沖煞,逢凶化吉,原來如此。
解嚴後許多軍隊已撤走,閒置的海防據點被釋出,如貴山營區的L-18和紅土灣的L-36已被整頓,併入國家公園的版圖。然而,1987年3月發生一件令人遺憾的「東崗事件」,海岸守備隊在軍令誤導下,對漂流來的越南難民船射擊,並濫殺無辜19人,老弱婦孺無一倖免,儘管軍方刻意遮掩,最後受到輿論的譴責。
幾十年來,我似乎成為亡友家庭的「親友」,喜慶婚嫁,父母往生,都來幫忙。我一直想打聽他昔年服役的地點,他是海洋大學航海系畢業,海軍少尉預官,軍銜為小艇分隊長,猜測應該是在九宮碼頭一帶。如果島上醫療進步,應不至於束手無策,如今還能一起參加老同學的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