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貳過」匾後記 ──兼答謝唐敏達老師的書法
今年農曆十月中旬,是賢聚顏氏家廟重修奠安慶典,據家母回憶,前一次祖厝熱鬧搬戲,當時開銓二叔才三、四歲,推算起來,已經是七十年前的事了。另有年長宗老認為,民國三十六年那次並非奠安,而只是「寄后土」,如若屬實,則此次家廟奠安對族眾而言,將是畢生難逢的百年盛事。
顏姓在金門算是小姓,在全中國來看也是。根據2019年大陸最新統計,前十大姓氏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及吳。僅李姓就佔了全部漢族人口的7.94%,總計有9,530餘萬人,也就是每百人中就有將近八人姓李。而金門第一大陳姓,在全國範圍來看則排第五,也有5,440餘萬人;前十大姓氏合計就佔了總人口的44%,亦即,近半人口屬於這十大姓氏。
顏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10名,總人口170萬,佔比僅為0.13%;依2019年統計資料,金門戶籍人口約14萬,假設人口均勻分佈,則按比例推算,在金門的顏姓人口約僅182人,這個推算與實際差距應該也不會太大。此次奠安,按先期丁口統計(顏男十六歲稱丁),含台灣、金門二地,顏氏丁口數僅280餘人,加計女性人口約為560人,若再加計16歲以下人口數約佔11%(70人左右)後約為630人;也就是說,目前由金門賢聚(及金城)顏氏繁衍、仍設籍在台、金二地的顏姓男女老少人口總數大約僅為630多人。以如此人口數,要支應家廟重修及奠安所需的人力動員難免捉襟見肘,因此便需要歷代姻親、表親及各方的鼎力相助。
顏姓人少,主因有二:一是因為起源世系單一,都從春秋諸侯國小邾子顏友傳下。二是從開基祖必和公來金門後,歷代多有因戰亂、疫病而又回遷本家同安、永春,或外遷澎湖、台灣或南洋者。據悉,目前由賢聚又回遷大陸後繁衍的顏姓族親已過數萬,在澎湖開枝散葉的也有數千,都遠遠超過留金人口。
浯洲顏姓,係由福建永春「開閩始祖」顏洎傳下,顏洎是顏回的45世孫、也是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六世孫;顏洎有三子,仁郁、仁賢、仁貴。仁貴娶邊氏五娘,生六子,必敬、必大、必正、必遂、必聞、必和。必和公與子四郎禧、五郎若佐,於宋初再由永春遷徙到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浯洲顏厝村(今金門賢聚),是為「開浯始祖」。
顏姓人雖少,但歷代不乏忠清賢孝子弟。孔門弟子三千,稱賢者有七十二人,而七十二賢中,顏氏子弟就有八人。當中顏回更是儒家的模範人物,位列「德行之首」,其「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安貧樂道」精神,以及「不遷怒、不貳過、不伐善、不施勞」的修為,更是常人難以企及修養境界。故被後是尊稱為「復聖」。南北朝時的顏之推治學持家有道,傳世的《顏氏家訓》已成經典,之推與兄長之善、之儀更被時人稱為「三秀士」。入唐以後,顏氏子弟崢嶸奇絕更勝前朝;天寶年間,起兵抵禦安祿山叛亂、挽狂瀾於既倒的顏真卿,不惟是國之干城,其書藝超邁、筆力堅剛雄渾,與書聖王羲之齊名。
顏氏遷浯之後,雖不若先輩們在故土中原那般輝煌,但也出過蒙御賜「鄉賢孝子」匾的顏應佑,如今該匾依然在家廟高掛,是顏氏宗族子孫的榜樣與驕傲。遷浯十四世的顏(敦)弘,同樣以孝聞名,是當時鎮守金門的總兵俞大猷的摯友兼老師,也是同安大儒林希元(次崖)的好友兼家庭塾師,他生性儉樸、清苦治學,食僅「一盂」果腹,與遠先祖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相輝映,希元稱他為「一盂居士」,後世則尊稱以「一盂先生」,如今賢聚家廟龕中仍有其木雕「坐像」。此外,歷世賢孝者猶不乏其人(詳可參閱筆者所撰村史《賢聚-留餘蔭忠孝傳芳》)。
此次家廟奠安,原本打算復刻之前除「鄉賢孝子匾」外的其他十三塊匾,但由於當年筆者從宗老顏西林那兒抄存的僅有功名匾的懸掛位置與名稱,至於匾額對應的人物多不可考。於是,與允金宗長參酌族志推敲後,決定僅復刻「文魁」、「貢元」、「進士」、「提督軍門」等四方功名匾,餘者留待時賢及後世子孫踵繼效尤。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尋常家廟所晉的「功名匾」,我們也從祖先的德行清望、從文化傳承的角度,更從勉勵後世子孫的思慮著眼,晉了一方「不貳過」匾,以彰顯「魯國衍派」遠先祖「復聖」顏回的崇高地位。
除「不貳過」匾,按個人原先的設想,還擬另刻二匾,分別是「常山舌」匾及「一盂」匾。顏常山即顏杲卿,「常山舌」記其被俘不屈且辱罵反賊安祿山而被割舌的忠烈事蹟;顏杲卿與其子顏季明同顏真卿一起抗擊安祿山而犧牲,顏真卿為悼念顏季明的《祭侄文稿》,更被後世讚譽為與王羲之《蘭亭集序》並馳的「天下第二行書」。後「常山舌」匾因顏杲卿為顏真卿堂弟,非我浯洲顏氏之直系而暫捨;此外,「一盂」匾也因宗祠已有奉「一盂先生」木雕神像而暫時作罷,他日若得機緣再重行定奪。
總之,個人覺得金門的家廟除了標榜科名功名的「進士」、「文魁」、「博士」等匾外,也應該梳理及傳承宗族的核心價值。金門顏氏子孫崇信的核心價值為「忠、清、賢、孝」;「不貳過」匾記「賢」,「鄉賢孝子」匾明「孝」;如若再有「常山舌」匾以表「忠」,「一盂」匾以揚「清」,則顏氏一眾子孫遵行有據矣。
【後記】:「不貳過」三字,係央請國中老師唐敏達幫忙寫的。敏達師的書法,乃至唐氏兄弟(敏達、敏銳)的書法,都已同時達到非常的高度,日後定傳為浯洲美談。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也有,但並不多見。例如,王羲之的幾個兒子(王獻之、王凝之兄弟),蔡京、蔡卞兄弟即是。
敏達師書法,尤其行草集詞對聯,風格獨特,被某網友戲稱為「海帶體」。個人也深愛書法,雖力不足以識斷老師的師承來歷,但早已偶聞老師著力於「魏碑」探研。故其筆法、章法不同於傳統館閣體的審美情趣。感覺行草的筆劃間不尚中鋒用筆,側鋒拖筆、擺筆裡,融有《始平公造像記》及《龍門二十品》的影子,字不尚輕靈妍麗,而為樸雅厚重,佈局攲側迭出,有別於傳統。著名書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道:「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殆指吾師焉。
大陸有名的書畫家范曾,雖然在人品上或有些許爭議,但他對書畫家等級的說法還是有些意思的。他認為,畫分為「九品」,分別為「正六品」與「負三品」。「一品,謂之「畫家」,作品賞心悅目;二品,謂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風;三品,謂之「大家」,作品繼往開來;四品,已成「大師」,鳳毛歐珀;五品,謂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稱「魔鬼」,從未看到。負一品,不知其為何物;負二品,看之愈久,離其意遠;負三品,與美不共戴天,應即誅之。他並自負地認為自己在酒品中「坐四望五,以待來日。」
范自負認為自己位列四品,已成鳳毛麟角的大師,他還說「假我三十年光陰,可超越八大山人。」范的九品之說,與傳統「一品為高」的講法雖然有扞格;但是,若以直角坐標來看,反而更加直觀,容易理解。以大陸之大,范曾之狂,他也僅把自己置於「大師」之列;而目前的金門島藝文界,普遍有一種風氣,喜以大師互相恭維。然敏達師的書法,確已達大師等級而毫無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