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華商:泰昌號、泰益號貿易史」讀後續貂
團治表姨是陳世望的孫女,雖然生長在日本,但通曉閩南語、國語和日語。她說話總是輕聲細語,待人溫柔有禮。高中時,曾與外祖母至其臺北市松江路家住宿一晚。她的家中窗明几淨,環境清幽雅緻。只記得表姨將當晚的棉被套都清洗再漿過,非常地乾淨和舒適,使人入睡後即進入夢鄉。她時常描述小時候,總是喜歡摸陳世望胖胖的肚子,並把它當枕頭來睡。後來因就學、就業、結婚等因素,許久未再聯繫。約八年前於高雄相見,依稀還記得離別時,她在門口送客的身影,爾後聽聞住院,未久即歸天矣。
外祖母面貌姣好、氣質出眾,待人總是笑容可掬。我們從小就知道她是大家閨秀,依據江柏煒教授的訪談,她出閣時,穿著鳳冠霞帔,有陪嫁長工二人、大婢女三人,小婢女二人,隊伍從飛機場迎「乘」,一直排到外祖父家門口。(江柏煒,頁472)外祖父終生擔任私塾老師,應是陳世望女婿中唯一不是從商者,而且外祖母也是陳世望女兒中唯一未出國至長崎者。 她說,她小時候怕被先生打罵,不敢上學堂,所以從未上過學。在民前新舊教育思想交融的時代,女子教育逐漸受到重視,新式女子學堂開始萌芽,但還未形成風潮,生在金門偏鄉,更難走在時代之先。如果外祖母上了學堂,或可轉化其後的人生吧!
陳國樑的兩位女兒: 陳雙治、陳口治、我的外祖母揣治,團治表姨,三代女性名字中均含有「治」字,著實令人納悶,也常讓人搞不清楚輩分。根據學者李仕德教授的研究,因金門方言中「治」與「弟」同音,女性以「治」命名,主要是希望下一胎都能生育男性,以延續其經營之事業,此與一般家庭之命名確實不同。(李仕德,頁32)
「泰昌號、泰益號」雖然以地緣、血緣開創及開拓東北亞、東南亞事業版圖,最後不得不因戰爭而停業,但二家相關連商號能經營七、八十年之久,其間必有可深究之處。根據作者的分析,陳國樑、陳世望因堅持待人「三分計較、七分寬容」,處事「三分利己、七分利他」,及陳金鐘「貴自勤中得,富從儉裏來」的哲學,及在經營上堅持:一、發展對華商貿易,二、不忘故鄉金門,三、不介入政治活動三原則,(李仕德,頁16)這應是其成功之「商道」!
商人,在傳統觀念裏,屬於士農工商四種職業之末,鮮少成為歷史研究的主角,惟近代以還,歷史研究已朝向多元化發展,庶民之民生歷史更可映照時代之變化。高外祖父陳國樑、曾外祖父陳世望,舅公陳金鐘的待人處事哲學與經營堅持,及表舅陳東華等人盡力維護所有的相關帳冊與文書資料,填補了日本、臺灣及中國大陸19、20世紀部分的空白史實,而供後人研究、參採,成為商人對於後世之貢獻,實屬難得,謹致最高之敬意。(下)
【參考書目】
一、朱德蘭,《長崎華商:泰昌號、泰益號貿易史(1862-1940)》(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第1刷發行)。
二、謝國興、劉士永、王麗蕉主編,《時空旅行展覽手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出版,民國102年8月)。
三、江柏煒,〈在金門與長崎之間─新頭陳氏家族的社會網路考察〉,《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文化局主編,頁455-480。
四、李仕德,〈長崎金門華商陳國樑家族與泰益號〉,《2006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文化局主編,頁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