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觀光業前景樂觀
事先得向諸位讀者聲明一下:鄙人至今尚未去過金門,因而這裡侈談金門之觀光業、恰好應了「紙上談兵」這句老話。
從大環境考量,我以為金門的觀光業前景樂觀。廈門遠期建設目標是中國東南城市中心、現代化國際海港風景城市,近期則已開始實施「海灣型城市」戰略,與金門一水之隔的同安劉五店、大嶝當屬「海灣型城市」建設重點。廈門今年又被聯合國評為國際花園城市,二○○一年湧入廈門的遊客達九百多萬人次。而到金門的觀光客才四五一四五九人次。這裡做個假設:如果再有一百萬遊人踏上金門島嶼,那真的是「人腳跡,肥野野(肥沃)」,每人祗要買一盒貢糖,那金門貢糖的銷售量就極為可觀。李炷烽縣長認為金門可以建設成廈門地區「後花園」的遊憩場所,我以為此乃旅遊發展之必然。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現在正緊鑼密鼓以「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蹟」項目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泉州南音」也在申報「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泉州南樂團演唱的︽共君斷約︾、︽年久月深︾、︽拜告將軍︾等傳統名曲,已經完成了二○○三年新春節目的錄製工作,春節期間將在中央電視台第十一頻道︽南腔北調︾與全國觀眾見面。金門現有的觀光資源與泉州申報的「海絲」、「南音」項目無不「霑邊」,因而兩地民眾樂觀其成。泉州市人大代表還提出開闢「兩金(金門與金井)旅遊線」的提案,金門已被漳(州)、廈(門)、泉(州)「金三角」旅遊圈所包圍,泉州申報「世遺」一旦成功,世界遊人雲集「金三角」,也就給金門觀光市場提供不斷的客源。當然,「萬事俱備,祗欠三通」,但大勢所趨,勢在必行,金門應該做好迎接「觀光人潮」的各項準備工作(主要是行、遊、住、食、購、娛六大要素),使觀光業真正成為帶動地方產業的火車頭。
如何發展金門的觀光業,許多有識之士都有真知灼見,在下是「閒土人挨冇粟」,隨意閒扯。關於金門豐厚的觀光資源,我認為至少有「三多一美」:
一文物古蹟多
金門早有「整潔的金門,禮貌的金門,綠化的金門」之口碑,竊以為還應加上「文化的金門」。金門是「蕞爾小島」,但文物古跡遍佈,其密度為澎台之冠,可以用海峽兩岸「袖珍海島文化」之名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據金門文史工作者普查,金門有二七五間廟宇,一六五座祠堂,六十八尊古代風獅爺,十九碣明清碑刻,六二三口水井,有邱良功母節孝坊等三十三處文物古蹟列為保護單位,經民眾投票選出後浦模範街等歷史建築十景。金門自官方到民間,文物意識比較濃厚。如二○○二年十月,退休教師楊媽輝先生在「雄獅堡」發現一碣康熙四十三年(一七○四)旌表後浦許元洛妾黃招娘貞烈石坊的銘文構件,縣長李炷烽即到現場虔誠上香,並為勒石拂拭封塵(見︽金門日報︾二○○二年十一月七日第三版)。上下祗要有這種善心良舉,形成「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社會風氣,不可再生產的祖宗遺物就能得到傳承和維護。
文物是人類創造的文化遺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遺存,「各類文物蘊含著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社會關係、意識形態以及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信息:(吳詩池︽文物學概論︾)。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六日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關於「文化遺產︾的內容主要包括「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及聯合體;從歷史、藝術和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位或連接的建築(這方面金門尤為俱備─筆者);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類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綜觀金門的文物古蹟,同樣具備四性:歷史性、科學性、藝術性、紀念性。一九六八年九月,台灣大學林朝棨教授考古發現的富國墩具丘遺址以及中研院歷史研究所陳維鈞關於在烈嶼發現六處史前遺物的報告,說明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一九五五年賢厝發現唐代以前的古磚,證實志書所載晉時「中原多故,義民逃居浯洲者六姓」不謬,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考究同安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設縣的史實。烈嶼東林南宋嘉泰四年(一二○四)鑿築的「東井」,更是宋代島民聚居的見證。這些文物都取到了證史、補史的作用。金門的古民居相對集中且有特色,無論是水頭古厝聚落,北山古洋樓、山後民俗文化村,還是「青嶼祖厝官澳宮」,都蘊含閩南文化,僑鄉文化豐富內涵。李增德先生撰有︽金門宗祠之美︾專著,對金門主要宗祠的選址、坐向、格式、用料、石雕、木刻、泥塑、奠安都有詳盡的描繪,可說是圖文並茂,美不勝收。這些傳統民居目前空房率達百分之二十八,但卻是日後舉行「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旅遊活動的載體;還可以闢為「文藝之家」,作為閩台藝術家的生活創作基地,用不著耗資仿古建造。因此,對這些傳統民居必須不遺餘力給予保護 。一個城鎮的個性特點應該擁有民族文化、地域風俗、歷史傳統、生態景觀等特點,如果都搞成千佛一面的「現代化」建設,結果是「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朱鐵臻一針見血指出這是城市建設的「特色危機」,但願金門不會有這種「危機」出現。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