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爭輝映浯洲─賀金門縣美術學會十二週年慶
金門縣美術學會十餘年來的美展中,成果有目共睹,但是猶有部份瑕疵令人詬病。有些前往外地參展的作品,作者似乎欠缺謹慎用心,豈不虧待那些撥冗欣賞畫作的觀眾?學會對於跨縣市的交流展品,若未能建立嚴格管制,個人榮辱事小,團體榮譽卻不可不顧。
另外在早期幾年有些來金交流的作品,由於是高層的引介,人情勝過行情,以一種應付式的心態來金展出。不成熟的作品,卻能得到更令人欽羡的輔助金額。也讓美術學會背上黑鍋,認為如此的交流展品,實在有待檢討。
真正的交流,對外不僅祇是提供地區藝術家到外地參展的機會,更應開拓他們藝術視野、進軍國際舞台的良機;對內不僅是延請知名畫家蒞金展出,更應重視開發地區鄉親觀摩見習的時刻。如此的苛求,卻是社團對於會員沉重而甜蜜的負擔。
︻教育︼
綜觀地區各個社團的發展,初期加入會員者,其動機不外是廣交朋友、消磨時間;教學相長、增廣見聞;發表作品、切磋琢磨;或是兼而有之。也有些人在報名之後,即甚少參與活動。但站在社團的立場,會員的聯誼與互動,是必要的課題。對於美術學會的會員來說,常年來的互動,除了聚餐聯誼與展覽活動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互動方式才是。
與地區其他藝文團體比較起來,美術學會會員活動參與度算是滿高的,然而乃欠缺固定學習與分享的機會。對自己的作品有所檢討,則能善加改進;若能多參與研習,必將有更大的成長空間;會員們經常參與分享與討論,在日漸累積後,必將有助個人獲取更大的成就。
一九九○年代初期,蔡繼堯老師在金門高中任教時,美術教室是多少學子嚮往之所在。當時許多對美術有興趣的學生,常常會利用時間到美術教室向蔡老師學習更專精的美術技能。金門高中的「美術教室」擔任美學教育的功能,實在功不可沒;且日後有甚多從事美術工作者,對金門的美術發展,可說影響甚深。
一九九○年四月,金門美術學會成立初期,即辦理會員前往金門陶瓷廠彩繪陶瓷,並於同年五月份發表作品「五月豐華展│陶情、石意、山水韻」。金門陶瓷廠許多員工不僅是美術學會的會員,「彩繪室」更是地區另類的美術教室,幾十年來,不僅發展出許多精品名瓷,更擁有許多來自各地的名家彩陶,為地區鄉親提供一個美育的見習場所。
一九九五年暑假,每年總會返鄉寫生的張國英,陪同師大執友汪聞賓等人回到故鄉寫生,畫盡金門山野情趣。翌年二月即舉辦「往事隨風││瞄準金門寫生展」,以彩筆描繪金門自然美景,並邀約地區美術同好分享成果,卻意外的開啟地區野外寫生風潮,而促成了充滿溫馨的藝術團隊「驅山走海」的醞釀與展出。
「驅山走海」畫會的誕生,其和諧融洽的氣氛與師法自然的毅力為金門地區寫生記下了精典的一刻,可謂地區美術史上奇異的花朵。而其成員採野外寫生的方式,到戶外採擷金門的明媚風光,不僅讓個人親炙鄉野,師法自然,且在教學相長中,亦可磨練個人的技法,增進彼此的情誼;更說明花崗岩島這個充滿鄉野情趣的自然教室,原來隨時都在展開雙臂歡迎鄉親的踏臨。
早年師事版畫大師廖修平的黃世團,為地區旅台知名版畫家,一九九八年元月返鄉舉辦個展「黃世團的版畫世界」,深受喜愛與好評。黃世團的創作,在版畫與素描上各有風格,在追尋現代版畫技巧與原始樸拙的素描之間,他總在尋找一個平衡點。就他而言,在師事名師與苦心自學之間,不停的學習與創作,是更上層樓的不二法門。
黃世團的學習與創作經驗,實足提供熱愛藝術的鄉親參考。當他返鄉展出之際,且利用賢庵國小美術教室,為地區中小學美術教師與美術同好,開辦「版畫研習」,且由學員現場實作,對地區版畫教育,可說種下一顆殷勤的種子。而這樣的課程,如此的聚會,對參與者可謂是難得的經驗,多少年來又是地區熱愛美術的鄉親們所期待。
早年留學西班牙SALAMANCA大學的美術碩士楊文斌,一九九七年返鄉後,不僅自闢畫室招收學生,且致力於專業創作,為地區潛力雄厚的新生代畫家。楊文斌教授美術,有招收一般成年學生,也有投考美術科系的學生,對於地區美育教學而言,實屬於全心投入的教學畫室,專業的教學,對於地區美術發展,影響甚鉅。
另外,自二○○○年暑期起,楊文斌又在金門縣立文化中心開辦「美術基礎班」課程,讓地區又多出一個浸染美學的所在。楊文斌教學的專心,文化中心的用心,為地區開辦一個美學天地的方便之門,雖然對許多人來說,也許祗是一個認知美學的開始,對金門美學教育而言,卻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金門地區還有更多的教師在各校從事美育教學,並奠定了很好的美學基礎,這是眾所皆知的事。而自美術學會成立以來,許多會員家中自設美術工作室,繪畫工作兩相宜,也是很好的學習場所。當然還有許多的教學場地,在默默的為金門美術教育,獻上一份寶貴的心力。上列所舉,不過是地區在學校美育課程之外,一些美育教學的典範,足為美術學會善加參考。
美術學會走過十二個年頭,在美術文化交流上扮演傑出的角色,在會員研習功課上卻是要留校查看。在精彩的展覽之外,若能為會員、為社會大眾,開辦一些足以增長見識、充實書畫技法的研習與講座,實乃當務之急。此類課程,不僅能讓有志藝術工作者多加充實專業技能,更可擴充社團在地區上所發揮的功效,吸引更多的成員加入陣容。
︻環境︼
金門由於位居海隅,歷代兵火常為她披掛滄桑之美,拘束的環境,總會壓抑藝術種籽的播放。具體的說,金門數百年來總是欠缺一個培養藝術家的環境。即使在戰地政務時代,雖然延請台灣許多名家來金參訪揮毫,但政宣意味濃厚,對於地區藝文發展,尚未能產生發酵的作用。且部份倉促而成的作品,總不若名家私下嘔心之作來得真實。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底解嚴前的藝文發展,各種因素的囿限,使得位處邊陲的浯島本土藝文發展更加荒蕪。解嚴之後,鄉親們到鄉野郊區寫生,乃多受干涉,更遑論到海邊創作。在這樣的環境下,喜歡寫生的張國英每年寒暑假返金時,總是設法找時間與地點在戶外寫生。在野外繪畫,還得特別小心避開「禁止攝影、寫生」的場地,免得為自己帶來無謂的麻煩。
甫於二○○二年四月份過逝的當代藝術家陳庭詩,來台初期因任職圖書館之便,得以看到許多畫冊,汲取更多的藝術養份。張國英回顧在中學時期,到學校圖書館總是搜索精美的畫冊來看,藉此也吸收到不少藝術常識,所以在師大美術系就讀初期,與同級同學相比較,美學知識上總是較高一籌,在技法上則有待加強。
知名藝術家李錫奇在一九五八年因留在台北,得以親炙台灣現代藝術啟蒙階段,有幸參與眾多國際性展覽,為自己開啟藝術之路的大門。但以台灣近五十年來的發展,藝術發展並非都很順利的。許多藝術家在與時間賽跑的狀況下,依靠耐力與毅力,才為自己開創一片領域。社會的客觀因素,變幻無常,若能化阻力為助力,尋求自我突破,也許能為自己找到發展的空間。「驅山走海」成員的走出戶外,正是為自己尋求更佳藝術路徑的例子。
金門的藝術創作環境,與台灣相比,不僅是生疏,而且猶見孤寂。對於地區美術工作者,在如此的環境下創作,乃是艱辛且須殷勤的一條路。但對於政府部份與全體鄉親而言,這並非無關緊要的事。社會建設,若能重視公共藝術環境的整體規劃,日常民生,若能尋求更高尚的品味生活;營造優質的藝術環境,與造就國際級的藝術家,不僅相輔相成,更相得益彰。
地區隨著開放的腳步,畫廊應運而生,從早期的雅集堂、到世界村畫廊、崇文堂、大千畫廊等,正闡明了生活與藝術是脫離不了關係的。這些畫廊主人除了都是學會會員外,畫法繪畫之外,裱褙工作一流,且經常引進一些裝置名畫服務鄉親。畫廊的多樣經營,除了說明了美術學會在提倡美學已引起鄉親共鳴外,更道盡即使金門缺乏優勢藝術環境,正急待有心人來墾殖。
長年來,金門縣美術學會始終以展覽、交流為核心工作。在政府部門可能因相關藝術人才的短缺,對於藝術環境無暇營運之際,美術學會在履行創會宗旨之外,若能跨越社團門檻,擔負艱鉅的藝術社教重任,或督促與建議政府開拓優勢的藝術環境,雖近似天方夜譚,這十二年辛勤走來,既可開創一番新局面,怎知另一個十二年,不能再創更高深的境界?
︻會員︼
金門縣美術學會由草創時期的四十餘員,到近期的八十餘員,十二年來成長度雖不是很高,但會員的凝聚力,卻始終是所有藝文社團最圓融和諧的。美術範疇包含廣泛,國畫、西畫、書法、水彩、陶藝、攝影:::等等,會員各有所長,或兼容並蓄。然而在求取自我的藝術造詣時,最需要,最易被忽略的卻是保有自然而寬容的胸懷。自古中國總有「文人相輕」的通病,或許,在這塊小小的島嶼上,追求藝術的人彼此相重,將成為花崗岩島上最美的一幅畫。
近十餘年來,吳鼎仁、唐敏達、洪明燦、楊天澤等眾多勤於創作的藝術家,經常在家中繪畫,或到戶外寫生;或勤練書法,或奮筆彩繪,也都累積相當多的作品。而諸位嗜畫如命的會員,家中都設置寬廣的工作室,除了滿室的書櫃與畫冊書籍外,各式畫具琳瑯滿目,滿室的作品讓人屏氣凝神的欣賞不已。然而許多精彩的作品卻是在孤燈下完成的,這種自我出發,孤軍苦戰的成果,當然會換來許多傲人的作品。
立志作一個藝術家,總是有幾許感性,又帶有幾許理性。崇尚自然、樂於創作,生活是感性的編織著;幾分陶醉,又幾分清醒,創作須理性的把持著。在原先有如藝文沙漠的地帶,先為自己營造一個裝滿詩意的心境,再為自己創造一個充滿綠意的空間,一路走來,為藝術奮鬥的心始終如一,必將令人感動,又令人佩服。
多才多藝的吳鼎仁,不僅創作與珍藏豐碩,著作猶多,六大本的︽金門鼎軒學藝︾之外,更有︽水墨創作集︾、︽浯風和暢︾、︽金門民間古字畫珍藏集︾等書的出版。洪明燦兩次充滿鄉野情趣的平生寄懷個展,也出版畫冊相呼應,更在一九九八年完成了︽藝動的心︾一書,珍貴的記載者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八年金門美術學會歷次美展盛況,讓大夥伴在這十二年來的日子不曾留白。
始終將「金門」視為心靈中永不褪色的原鄉,對楊天澤而言,鄉土的每一角落都是心目中美麗的畫面,而企圖以生動的水彩畫來表達對故鄉的愛戀。一場場充滿「金門心、鄉土情」的畫展,畫盡了浯島鄉土情懷;一幅幅島鄉原始岸邊的素描,更將海濱鄒魯的風采表露無遺。彩畫鄉土,成為他生命中最美麗的痕跡。
喜歡花藝奇石的唐敏達,視穹蒼大地為畫布,以濃厚鄉情為顏料,天光雲影為筆法,而完成豐富的作品與個展。勤奮的創作,穩紮的功夫力透紙背,書畫都讓人印象深刻,久久不忘。幾趟畫展,雖然未如期的出版畫冊,但那熱情融會而成的筆劃,卻直搗觀眾的記憶深處,日夜迴盪。
「驅山走海」首展,推出了地區第一道野外寫生的饗宴,讓人在共同的主題下,欣賞故鄉不同的風貌。而楊文斌與董皓雲等兩位新生代的畫作,筆觸生動,構圖鮮明,藝術潛力豐厚,述說當下的海上仙洲,將有可畏之後浪。當然還有更多的會員與夥伴,每天再接再厲的不停創作,他們的堅持創作也令人動容。
這十二年來,吳鼎仁、唐敏達、洪明燦、楊天澤:::等等,漸將觸角延伸到台灣各角落,近年更到大陸福建各地展出,次次展覽都深受好評。參展是個人磨練最佳的機會,到外地展出,對學會而言,也許是一項文化交流,對個人而言,卻不僅是聯誼而已,而是尋找跨越領域的良機。不管團體交流展出也好,或是個人單獨展出也好,善於把握異鄉跨地展出的機會,都是明智的舉動。
創作既多,參展機會也多,對自己的創作當然就要求更高。旅居北台灣,且在藝術領域各有一番造詣的黃世團與呂坤和,對目前的成績並不滿足,再度進軍美術研習所苦讀,希望在藝術上能獲得更高成就。精於雕刻的張國榮,雖然在義大利藝術學院學有專長,猶望在藝術領域上獲得更精進的知能,進取心的驅使下,再度前往大陸杭州進修,在困境中為藝術造詣而煞費苦心,令人敬佩,其克服環境之精神,也令可為有心藝術者效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