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候鳥回歸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年酒。
點閱率:1,375
字型大小:

白色,上下翻飛的羽翼,黃色小身軀,用力讓自己的身體試圖擺脫細細金屬桿的束縛。
它們是一群以LED和墊子控制模組的候鳥意象,可能在夜晚時也能以光影變化來意味表現一群候鳥急迫的趕路心緒,和思念。
這一群出現在一處路邊的草坪上空,以金屬與塑料製作的振翅飛翔候鳥,由藝術家盂施普以抽象的創意形塑候鳥遷徙過冬的南歸意象,不禁令人想起離家的遊子嚮往溫暖的家鄉。
這讓我想起實際狀況中的候鳥,牠們又如何呢?
年輕的時候,我去金門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留鳥戴勝。遺憾的是,後來我從事山鳥觀察記錄寫作長達二十多年,也未曾再有機會光臨金門去好好觀察戴勝,如今數十年又過去,金門的候鳥印象已逐漸消失在我的寫作紀錄,和記憶中了,就好像遊子似的候鳥,天涯海角的漂泊流浪後,也會遺忘一些家鄉的影像吧?
而金門,這小小的離島,卻是候鳥的定期停歇站,牠們不同的季節光臨,再按照牠們不同的時候離開,但一年四季中總會在金門不同的地方見到不同的候鳥影子。在沒有戰爭干擾的情況下,金門一直在春季有小麥,秋季和冬季有高粱,潮間帶有魚,蝦和蛤等等可作為食物來維持候鳥的生活所需,所以,有人說金門擁有豐富的食物資源,是各種鳥類的天堂,包括環頸山雉,駐足的戴勝和藍尾食蜂鳥……等等,而栗喉蜂虎,據說是僅在金門可見的夏季候鳥精靈。根據一些資料顯示。如果是在夏天拜訪金門,那麼說一定有機會,觀察到可愛的夏日小精靈,栗喉蜂虎!栗喉蜂虎是在夏天訪問金門的迷人多彩候鳥。牠們通常會在4月至8月在金門築巢繁殖,並在冬天來臨時飛往其他地方避冬。如果在秋季,冬季和春季,常見候鳥有里海燕鷗、黑頭鷗、小白鷺、以及環頸野雉、烏鴉、蒼鷺、斑鳩、長尾伯勞、戴勝、東方知更鳥等,可見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地方,都能欣賞到不同的鳥類,為金門這國家公園帶來精彩的風景。甚至在冬季和春季的黎明和日落時分,更是觀察戴勝、黑領八哥、白喉翠鳥、斑翠鳥的最佳時刻。
記得以前去金門時,見到難得的戴勝時,心裡升起如有機會在金門做長期鳥類觀察紀錄的心思,可惜因為工作等等世俗因素而至今未能如願。
而在台灣,在遷移季節的高峰期,10月至隔年2月是台灣觀鳥的最佳時間。這一時期始於成群的灰面鷲和赤腹鷹,往往成千上萬隻出現在台灣南部的天空。隨後,許多不同的陸上鳥類和水禽也會抵達西部濕地。根據調查,台灣約有550種鳥類,其中三分之二是遷徙的候鳥。當隨著冬季的臨近,這些候鳥會沿著兩條主要路線向南移動:一條從日本北部、薩哈林島或千島群島開始,然後通過沖繩南下到達台灣,另一條則是從西伯利亞出發,經過中國東北、韓國和日本到達中國東南部或台灣,無論走哪條路線,候鳥都會經過台灣。
在台灣,已知有13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中,有8個保護野生鳥類。不過,在1970年代,保護鳥類是發達國家的一個問題,台灣的鳥類環境也遭受到殘酷的開發破壞,許多野生鳥類棲息地遭到破壞,也沒有人關注,農民尤其不喜歡鳥類,他們認為鳥類會破壞農作物,但有許多候鳥不過是季節性的侵擾吃食農作物罷了。
1988年,在香港進行的國際鳥類種群普查中發現,黑面琵鷺不到300隻,在黑面琵鷺越冬的少數國家地區中,台灣是迄今為出現黑面琵鷺最多的地方,但這樣的發現卻喚醒了台灣觀鳥者對台灣候鳥的關注與意義,以及提醒人們保護候鳥的作用。來台灣越冬的黑面琵鷺,主要是棲息在台南縣的七股潟湖地區曾文河河口,後來更因地方石化工廠開發的發展對稀有候鳥鳥類具有潛在災難性影響,故也引發了拯救黑面琵鷺及其棲息地的運動。可見,稀有的候鳥對環保生態的意義,有著無比省思的作用。
黑面琵鷺在1992年被台灣列為瀕危物種,緊隨其後的是一起三隻黑面琵鷺在1992年遭到獵捕,從此讓保護鳥類棲息地成為受到關注的一種社會運動。2002年,黑面琵鷺庇護所成立了,還建立了一個保護、管理和研究中心。根據2006年國際黑面琵鷺的普查顯示,來台灣過冬的黑面琵鷺數量已從1990年的294例,穩步上升到2006年的826例,另外還有99種其他鳥類,52種魚類,5種哺乳動物,2種爬行動物和2種兩棲動物也受到了這保護區的保護。
但在台灣,候鳥不僅僅是黑面琵鷺,還有度冬期的濱鷸、東方環頭鴴、金斑鴴、灰斑鴴、大白鷺、蒼鷺、青足白鷸、小水鴨,其他如黑臉鴴、黃尾鴝、尾白腹鶇等都是相當值得觀察的國際保育鳥類物種;如在春季過境前期,這時期有許多度冬候鳥開始北返離開臺灣,踏上返回繁殖地的歸途,而春季過返境先鋒部隊的身影也在此時出現如鷹斑鷸、小環頭鴴、小辮鴴,家燕等等;春季過境期出現的候鳥有灰面鷲、蒙古鴴、鐵嘴鴴、尖尾鷸、小青足鷸、小滸鷸、黃足鷸、翻石鷸、反嘴鷸、黑腹燕鷗、黃鶺鴒、黑臉鵐,鷹鵑、筒鳥、黃頭鷺、燕鴴等,非常值得注意觀察;至於夏候鳥有黃足鷸、翻石鷸、黃頭鷺、小燕鷗、鳳頭燕鷗、東方環頸部鴴、鐵嘴鴴、金斑鴴、高蹺鴴、鷹斑鷸、青足鷸、黃足鷸等等,這時是欣賞水岸候鳥的最佳時候;而秋季過境期的候鳥有小環頸鴴、蒙佔鴴、濱鷸、雲雀鷸、中杓鷸、尖尾鷸、稺鷸、小青足鷸、滸鷸、和知名的紅尾伯勞;至於所謂的秋季過境後過期的候鳥有灰面鷲、極北柳鶯、黃鶺鴒、赤喉鷚、家極燕、黃尾鴝、藍磯鶇、藍尾鴝、花雀、灰斑鶲、灰椋鳥等,也是台灣候鳥最常出現的時候。
在這佔台灣總野鳥種類中的三分之一候鳥中,絕多數的候鳥是人們叫不出名字的,人們一見到鳥,往往只能口口聲聲喊:「是鳥耶!有鳥呢」至於叫什麼名字,有時連電視新聞主播都極其欠缺這方面的知識,更別提學校教育了,這也是自然生態、環境生態在過去與今日依然受到漠視的原因。儘管,今日在這方面有些進步,但看看一般人對鳥類的認識,就能窺知一二了,因為鳥類,甚至是候鳥就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周遭,公園,郊外,河川,農地,以及屋頂陽台上,但人們又所知多少?舉個例子,在三十年前報刊中最風行的生態文章和鳥類觀察文章,如今也早被輕忽了,甚至不再被提起,它就如同許多候鳥在人們的眼前經過或駐足,卻如同視而不見般,一再被忽略。
那一群出現在城市一角,靜靜非在一處路邊的草坪上空,由藝術家盂施普採用金屬與塑料製作的振翅飛翔候鳥,以抽象的創意形塑候鳥遷徙過冬的南歸意象為主的裝置藝術,候鳥,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創意設計的用心,以及遊子的歸心似箭的內在心緒?它們或許在夜間能發光,光影的表達飛翔的變化,然而又有多少人會駐足,多看一眼?
候鳥,在浪跡的過程中,通常會停留若干個地方歇腳,或尋食,這很像人的流浪軌跡,不過,候鳥每年都會循著過去的軌跡來來去去,但總會回歸老家,但人呢?
我在說候鳥,還是生態呢?
有時,我只想成為那細細金屬桿上的白翅黃身的意象候鳥,在草皮上,在風中,在城市的一角,擺擺姿勢,如同一種想像的飛行,想像天涯海角,想像原地翻飛,怎樣都行的幻想,讓記憶變成遠方異地。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