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牛販的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文榮。
點閱率:1,378

日治時期的部分族親,部份家族因為謀生不易,家中也無田可耕,就有移民東部的念頭。
最近聽到移民後代口述故事,從台東牽牛到西部販牛的往事,艱辛的過程,令人動容。
族親陳風家中有三兄弟,家徒四壁,田產越分越少,農產收入不足以維生。陳風婚後聽說有人招募到台東墾荒的消息,決定離開故鄉到東部謀生。家境富裕的族親當保正(里長)的陳自然,聽到族入陳風想移民到台東的消息,主動提出借給他們日幣30元當旅費,等將來賺到了錢再還,不限歸還日期,也不加利息,條件相當不錯。
陳風借到三十塊錢,準備簡單行李,從故鄉麻豆到番仔田(隆田)站,再搭火車到高雄,搭火船到台東,火船就是燒煤炭利用水蒸汽做動力的船隻,俗語稱火船。公路沒有開通年代,走航海路線連結東西交通,聯繫東西部交通,不必徒步走好幾天才能到達。。。
他帶著妻子第一次搭火船離故鄉,心情複雜,也有點不捨;但為了生存,只好到陌生東台灣墾荒,從頭開始。
現在南迴公路還沒開通年代,從西部到台東時,必須徒步翻山越嶺走過來。背負必要行囊,餐風露宿,走好幾天,才能到目的地,艱辛情況,一般人聞之卻步。
現在聯絡東西的交通要道-南迴公路,清朝時期沈葆禎時代派同知袁聞析開闢出一條步行的山徑,打通台東到西部的路線。日治時期西元1933年(昭和8年),拓寬原來通道。到1937年(昭和12年)完成從台東到楓港公路,開闢為通行汽車的碎石子道路。
台灣光復後,陳風家族已打下穩固基礎:有了自己田產,生活安定下來。
邀請陳自然家人到台東旅遊,奉為上賓,報答他主動借錢當旅費的恩德。
兩家互動頻繁,婚喪喜慶,陳風一定親自或派家人回老家參加。
第一代島內移民的長輩們離世多年。最近與陳風家族的晚輩聊起往事,更瞭解往日開墾荒地的艱辛過程。
陳風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做起販賣牛隻到西部。牽著一頭水牛,徒步從卑南走到鳳山,最快的行程是6天。
行前必須準備乾糧,通常都是準備糯米飯,加一點魚鬆或肉鬆,隨身補充一點水份,餐風露宿,撐過3天到4天左右。離開了山區,到了平地的鄉鎮,就能夠解吃的問題。
把水牛牽到鳳山的牛墟販賣,可以獲得一筆較高的差價,增加收入。牛隻賣掉,人到到高雄港搭火船回台東,票價一張是一點五毛錢日幣。這種販牛的工作因為必須要徒步走5~6天,能通過嚴苛考驗的人不多。西部耕田的水牛的需求量很大,極為搶手。不必擔心水牛賣不掉。
牛隻的來源到綠島去買牛隻回來,從加路蘭港搭船到綠島,回到卑南,牛飼養一段時間。再把牽牛隻帶到到鳳山牛墟賣掉。有一次在綠島買好一頭水牛,搭船回加路蘭港時,遇到颱風來襲,波濤洶洶,小船翻覆,連人帶牛都被颱風打翻。幸虧人牛平安上岸,遭遇恐怖翻船事件以後不敢再到綠島去買牛隻,縮小營業範圍,只做卑南,台東,新港地區牛隻販賣工作。
陳風有了經濟基礎,也買了田地,興建住宅,從此專心耕作,讓兒女接受良好教育,事業都有很好的成就,家族更加興旺。
陳風很少提起早年移民台東的往事,晚年偶爾提起早期艱辛生活片段,不勝唏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