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也談冬至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家興。
點閱率:1,352
字型大小: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它的由來和曆法有直接的關聯,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陽曆的十二月廿二日或廿三日;陰曆的日期則不太一定,但大抵不超過陰曆的十一月。冬至在(尚書)「堯典」中稱為「日短」;因為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故地區流傳一句俏皮詞,如是說:「冬至暝,一暝兩夜長;鴨頭摸至鴨屁股,等啊天還沒光(亮)」(台語)最能表現日短夜長之情境。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當然在民俗上亦是極具意義的節日。而在冬至將來臨的前夕筆者遍翻書籍就中國節日叢書;抑或金門歲時節慶(金門學叢刊),分由民俗專家林衡道教授(已逝)及地區學者楊天厚老師等相關記載參考,拾人牙慧畫蛇添足一番,再將冬至起源、傳說、地區風俗,部份幾項整理於後,與讀者分享。

一、冬至起源:(說在前面)─

冬至除了在氣候上作為寒暑交替的轉捩點外,冬至也因為容易被測定,所以常被用來作為推算曆法中節氣的依據(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而古皇帝也有「冬至賜百官辛盤,謂之借春。」之說,(辛盤:元旦盛食品的盤子,表示迎新之意),而民間更有句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之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二、冬至的傳說─(古事三則)

1、傳說一─

河南南陽名醫張仲景原於長沙做官,告老還鄉後回到河南老家,天寒地凍看到鄉親們面黃肌瘦,連耳朵都凍爛了,心中著實感到不忍,而回到家後登門求醫的人接踵而至,忙得不可開交,但心中仍記掛著那些凍傷耳朵的鄉親們,到了冬至那一天給窮人捨藥治療凍傷,開立一劑藥方名叫:「袪寒嬌耳湯」,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袪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煮熟後將羊肉及藥材撈起切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身」分送鄉親食用後眾人耳傷全數痊癒,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每至冬至人們就要包嬌耳吃「嬌耳」又稱「餃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吃的餃子,傳說吃了冬至餃子,耳朵包管不凍傷。

2、傳說二─

中國南方有在冬至吃糯米糰,並且要搓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黏在門環上敬神及表達對長輩、祖先之思念及團圓吉利的意思。而台灣地區則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傳說早年有一木匠名叫墨斗公,手藝好,有名聲,惟收了徒弟因徒弟偷懶造成農民稻禾不生,而被處罰變為一頭牛,從事農田耕作,然不改好吃懶作之習性,主人不給東西吃就不耕田,牠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餵牠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牠就罷耕,在天上的佛祖看到牛如此的狂妄,就在牛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牠再也不能開口抱怨(如今每頭牛的下巴都有一顆突起像痣的東西)因為牠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一天作為牠的生日,並在這一天一定讓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3、傳說三─

金門本地冬至也要搓湯圓祭祖先,傳說有一村人娶妻,其妻生性貪嘴,尤喜食湯圓,一年冬至到來在前一天晚上,妻子準備搓煮湯圓,便催其丈夫外出看戲,其夫知妻貪嘴,便假裝出去看戲,實際上躲在窗外注意其妻是否偷吃,果不然搓完了湯圓,耐不住嘴饞,不久便把熟透浮起的湯圓逐一吃完,不久丈夫也假裝看完戲從外面返回,妻便問丈夫道:你去看戲,是演些什麼戲啊?此時其夫一臉不悅說:「在演(浮演)(台語發音)」阿一粒浮、一粒剪;(實際上是暗諷其妻嘴饞,偷吃湯圓之意。)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