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遊蓮花山
蓮花山是同安城區西北的名山,屬戴雲山東延餘脈,長六公里,寬二‧九公里,主峰海拔七百三十八米。
康熙癸巳新編︽大同志︾卷一記敘:「蓮花山去城西北三十里,峰巒聳秀,狀若蓮花,又名金冠山。相傳此山與寶蓋山相映,婦人多貴。」蓮花山神奇美妙的民間傳說很多。據傳「乞丐身,皇帝嘴」的羅隱就曾遊過蓮花山,所以當地村民大冬田用骨頭灰黏秧根、九月折稻避風、上山耕作帶粽作午餐,洋麻收成易曬易乾、築壩用松木作「大牛」(打樁)等勞動習俗都是羅隱「讖破」形成。羅隱(八三三│九○九)字昭諫,號江東生,浙江餘杭人(另說是浙江富陽人)。他因科場失意,懷才不遇,因而浪跡江南。大約咸通(公元八六○年)以後,他來到福建浪遊,留下許多異跡和傳說,晉江羅裳山玉髻峰的「畫馬石」就是他的遺跡,明代史學家何喬遠(晉江人)在︽閩書︾中還把它說得活龍活現:「唐末羅隱乞食山下,人侮之,隱乃畫馬於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則復入石。山下人乃改禮焉,隱為畫椿係馬,馬不復出」。同安馬巷崑嶺山下的「倒橋」,「相傳羅隱讖云『屢造屢倒』故「(民國版︽同安縣志︾卷五)。這些傳說寄託著勞動人民對他落魄生活的同情和聰明才氣的讚譽,他的諷刺詩︽蜂︾「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詩句鞭笞了苦樂不均的社會現象,於今仍有現實意義。
羅隱遊蓮花山祇是口頭傳說,而朱熹遊蓮花山卻是有史可查。南宋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朱熹首仕同安縣主簿,他除了遊香山(有「真隱處」題刻)、燕南山(有︽次牧馬王祠︾軼詩)、北山(有奠北山詩作)、文山(有「文山」題刻)、沃溪(有「安樂村」題刻)外,還有「三探蓮花山」的傳說。據說頭兩次朱熹乘馬來到蓮花山南的白沙崙,望見蓮花山頭雲霧籠罩,讓他「不識蓮花真面目」,結果都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第三次又來到白沙崙,蓮花山同樣雲遮霧罩,朱熹便設案禱告蒼天,言「下官本無歹意,祈見真山面目,天機絕不泄秘」。不久雲消霧散,晴空萬里,他便拴馬攀巖上山。來到山頂,見有一塊天然巨石裂成八塊,形似蓮花瓣,祇是沒有蓮心。朱熹見此奇石,便把原來的雞冠山、夫人山易名為蓮花山。後來因為蓮花湖一帶多住「佛嶺」葉姓的村民,所以當地便有「蓮花無心單單葉」的俚語流傳。為了紀念朱熹遊蓮花山的事蹟,鄉民便在白沙崙朱熹勒馬處建造一座白馬廟,甚至還流傳一首「文公詩讖):「留心結穴在山陂(朱熹題鐫「留心湖」處有一「狀元穴地」),面前渺渺迴遮稀。美人(指美人山)踏破天雲霧,狀元拜相無差疑。「這些傳說反映了蓮花山變幻莫測的自然天氣和綺麗獨特的自然實體。
朱熹遊蓮花山的遺跡有多處,地方志書每有記載。明代何喬遠︽閩書‧方域志︾書中記載,蓮花山「頂有石巖,南之,眾山皆小。朱文公題曰『太華巖』,蓋取『華岳蓮花』之義。」該石高七‧五米,寬十一米,形狀似芙蓉(蓮花),勢如華山西峰(即蓮花峰),故取名「太華巖」。石下有洞,深三‧三米,寬三‧五米,高二米,南面砌一石門。朱熹於巨石北面豎刻楷書「太華巖」三字,每字高一米,寬○‧七九米,是目前廈門境內保留年代最早,字體最大,字跡最清的摩崖石刻。毗鄰巖石之北有太華巖寺,共有三進,依山而建,錯落有序,相傳曾有九十九個和尚住寺。清代咸豐年間,同安錦宅人黃得美等人組織「小刀會」,該寺僧人及當地村民參與小刀會的抗清活動,結果遭受清兵圍剿,寺廟被焚,最後一位外號「胖鍋」的和尚逃往安溪清水巖,光緒年間,山下後埔村民葉網還在寺廟廢墟上撿到白銀,說明該寺原來香火興旺。現在僅存牆基、台階、佛座、石柱以及石磨、石腳桶、石柱礎、石碾槽等部件。從其古樸的浮雕藝術(如竹節、垂蓮、靈龜、萬字圖案等)及石質的風化程度考究,它與端平山的慈雲巖(又名端平巖,明金門人蔡獻臣有︽遊端平山記︾十分類似,應該同是宋代的建築物。清代倪鴻範(晉江人康熙五十年武舉人,任過福建、浙江等地提督,倡修廈門玉屏書院),遊太華巖時寫有︽太華巖︾一詩:「傑構華巖壓眾峰,崚 攢簇似芙蓉。蒼崖嶮巇泉千天,石磴縈紆路幾重。谷口頻看青障拱,山腰時有白雲封。為憐西嶽高堪仰,聊把蓮花擬岱宗。」太華巖所處丹崖險峻,青壁萬尋的地勢以及「華練環腰」、「頂峰觀海」、「石釋觀日」的自然景觀從中可見一斑。
太華巖之上一公里處有石釋巖,有相連上下兩個天然石洞。下洞深六‧七米,寬六米,高一‧八米,供奉「蓮山大人」神位。傳說洞口一株檀香樹,一天山中起火,樹身被燒,香氣直上雲天。玉皇大帝聞香,以為人間善信焚香所致,遂派天神沿著香氣來到蓮花山,不見凡人,祇見枯焦老樹仍在散出幽香,玉皇據報敕封蓮花山為「蓮山大人」,因而當地便有每隔三年八月中旬迎請「蓮山大人」的民間信仰活動。該洞後壁豎有五碣石板,每塊高一‧三一米,平均寬度為○‧五六米,每板豎刻楷書文字四行,滿行十一字,共二百二十字。石刻為佛家禪訣,是傳經祖師以經義編寫教人修行的法語,如坐禪唸佛「全趺半趺,端身正坐,不緩不急,耳與肩對,鼻與臍對,左掌加以右掌,目不觀鼻,心中默提」,內容類似︽坐禪用心記︾或︽普勸坐禪儀︾。這些禪訣文字比較玄奧,有的沿用隋唐佛經刻本慣用的寫法,如「昏」寫成「民日」,「因」寫成「 」,「說」寫成「 」等,因而不易讀懂。傳說如果有人通曉五塊石刻的文字和意思,即可得到「九車九驢馱,九籃九糞箕」的銀子。當地上陵村有個詹方的讀書人前往解讀,當他讀到最後第二個字時,已經聽到銀子的嘩啦聲。由於心急意亂,最後一個「土」字反而解釋不清(原本石板錯位,文不連貫),結果得不到銀子,索性把這個字鑿掉,所以現在石刻第二板缺了最後一個字(該板原來錯排在第五板,難怪詹方連接不下)。這是傳說,勸人凡事莫能心急的意思。這些文字雖無篇名署款,但也是宋代遺留的石質文物,依然十分珍貴。石釋巖前左側百米有潮汐泉。民國版︽同安縣志︾卷四記載,蓮花山「上有泉隨海潮汐,號潮汐泉,石鐫『靈源』二字,亦晦翁筆也。」該泉於七百多米的高山上能隨海水漲落盈虛,實是奇事。泉水長年不涸,水質甘甜,當年朱熹(即晦翁)掬飲,稱為「聖泉」,即在泉旁石上題鐫楷書「靈源」二字。字高○‧二六米,寬○‧二四米,是筆者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一日普查文物時首次發現,它與「太華巖」、「留心湖」(尚未發現)同是朱熹遊蓮花山的墨寶。
蓮花山山高,林稠,巖峻,石奇,水清,洞幽,用「秀色可餐」一詞形容實不為過。蓮花湖林木扶蔬,蔽天隱日,有櫸、栲、楓、楠、柳、松、杉等數十種原始次生林,珍奇藥材上百種,山花爛漫,野鳥啼音,真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朝梁、王籍)意境。山石嶙峋,除芙蓉石,蓮葉石外,還有「金龜落水」、「金犬吠日」等象形巨石。石釋巖前一片如削的「獅唇」巨石,高約十六米,寬約六十米,若能引水直瀉,便有「黃果樹瀑布」景觀。朱熹遊蓮花山的「太華巖」、「靈源」摩崖題刻是研究「朱子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廈門市區最早的摩崖石刻是明洪武十四年五月趙俊等人在雲頂巖方丈寺前的「天際」石刻),因而被同安區人民政府於二○○一年十二月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蓮花山還以豐富多彩的生態資源被廈門市列為第十個五年計劃島外重點旅遊項目,蓮花鎮政府製定的「蓮花山風景區總體規劃」也於二○○二年三月通過專家評審。當地村民自發鳩資修復了太華巖寺後奉祀清水祖師的「慈濟殿」,還開闢了一條兩公里長的步行山道。遊人穿密林,越山澗,扳古藤,蹬石階,可以直達山巔的「蓮花石」,至此便有「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吾為峰」之感。縱目遠眺,金(門)廈(門)兩島依稀可見,銀城街衢樓舍歷歷在目。南宋朱熹主簿同安任上,駕舟泛海,遊金門豐蓮山時讖曰:「此日山林,他年儒林」;當他遊蓮花山時,見山巔一石狀似狀元所戴的帽子,則又為之命名「狀元帽」石。老夫子借「蓮山」林石,寄託著對古同安「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厚望。二○○三年秋季,適逢朱熹首仕同安八百五十週年,倘若他老人家能夠故地「重遊」,見到遍地「儒林」,該會是「莞爾而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