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明代馮夢龍的荊軻軼事

發布日期:
作者: 陳俊偉。
點閱率:1,872
字型大小:

明代馮夢龍(一五七四~一六四六)在《喻世明言》第七卷〈羊角哀捨命全交〉,記載一個關於荊軻鬼魂的故事,藉此彰顯左伯桃、羊角哀兩人的交情。
故事原典是西漢劉向《烈士傳》:「六國時,羊角哀與左伯桃為友,聞楚王賢、俱往仕,至梁山、逢雪、糧盡,度不兩全,遂並糧與角哀。角哀至楚,楚用為上卿,後來收葬伯桃。」馮夢龍演繹這段原典:故事起始是兩人原本計劃一同前往南方求仕,半路遇到風雪甚大,而且都沒有人家投宿。兩人恐怕都會凍死、餓死在途中。左伯桃就把身上的衣服與糧食都留給羊角哀,自己則死在一株枯桑之下。幾經辛苦,羊角哀來到楚國,首陳十策涉及當時急務政事。楚元王便拜羊角哀為中大夫,賞賜黃金百兩、彩緞百疋,羊角哀就告假回去安葬左伯桃。之後的發展則完全超出《烈士傳》的記載,出現荊軻的身影。
沒想到左伯桃因為墳地與荊軻墓相近,惹得荊軻鬼魂不悅,無論怎麼做都無法平息紛爭,況且高漸離的鬼魂也在一旁協助荊軻。即使羊角哀想要毀掉荊軻廟宇,也同樣會被村人阻止。最終羊角哀沒有辦法了,決定拚了自己的一條老命,拿起佩劍自刎而死,屍體就埋在左伯桃的墓側。合兩鬼之力,大戰荊軻、高漸離,結果成功擊垮荊軻,讓荊軻墓整個毀壞。
馮夢龍〈羊角哀舍命全交〉就是講述這兩人,「兄弟如此,夫復何求」的故事。只不過,對抗殘暴秦王的荊軻,死後竟然變成大反派,烈士高漸離竟然也同樣變成幫兇,這個形象不太符合一般人的認識與評價。可謂跨越時空,組合不同的故事,展現新意(荊軻生存在戰國末年,時代其實反而較晚)。答案或許在該文的一段話:「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奉養,名姬重寶,儘汝受用。不思良策以負重托,入秦行事,喪身誤國。卻來此處驚惑鄉民,而求祭祀!」指責荊軻受到燕太子的奉養,卻沒有思考出一條良策來扭轉當時即將亡國的局面,使用刺殺的方式意圖報恩,依然失敗告終。另外,還有一句:「吾兄左伯桃,當代名儒,仁義廉潔之士,汝安敢逼之?」跟荊軻相比較,左伯桃起碼是當代名儒,德行甚高。重文輕武,文人看不起刺殺的行為,應該與漢族士大夫的調性偏於陰柔相關。
羊角哀為了報答兄弟的恩情,為了完成兄弟交付的請託,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使自已以鬼魂的身分完成任務。用一命,報恩一命。對照組方面,荊軻卻刺秦失敗、燕太子之後也被殺害。前者圓滿,後者不圓滿。一高一低,優劣明顯。
人與人之間那份真誠的情意,在〈羊角哀舍命全交〉彰顯無遺。讀者不妨回顧思考,這一切值得嗎?付出生命值得嗎?從經濟理性來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左伯桃竟然甘願放棄自己的生命,目的是要成就自己朋友的偉業,似乎不值得。羊角哀為了報恩,甘願付出一切與荊軻、高漸離的鬼魂對抗,似乎也不值得。可是文學作品彰顯的正是一種價值感,一種「捨生取義」的崇高感,一種隱藏在人們流淌的熱血裡,現實生活中卻極其稀少的精神價值。「捨生取義」值不值得,或許只有當事人能夠做出評斷吧!更何況,值不值得的問法,本身預設了一切都能夠放置在天秤上衡量。這樣的預設到底合不合理,恐怕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