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巧藝雕琢天地間─從張再興」毋忘再莒「刻字讀起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延宗。
點閱率:1,817

每次到楊媽輝老師家拜訪時,我總會為擺設在櫃檯上的石塊深深的吸引。特別是一塊拳頭大小,外觀棕褐色,表面略顯樸拙的石塊。這塊初看不怎麼起眼的石塊,原來已切為二,較小的一片正像壺蓋似的併在大片的一側,將之分開,始知它的內部卻是非常翠綠。當楊老師指出它是一塊「玉石」時,我們都驚訝於這塊未經雕琢的石塊,從外表真的很難看出它那深厚的內涵。

玉石的旁邊則陳立著一隻花崗岩雕塑的水獺,那是家鄉新生代藝術家張國根以土產花崗石雕塑而成的。一尺高的水獺害羞的挺立在玉石的旁邊,與玉石有幾分相似又別具一格。相似的是深褐外表,都內含剛毅不屈的性格,經過雕琢之後更顯不凡的特質;不同的是珍貴的玉石人見人愛,隨處可得的花崗石在吸引力上似是略遜一籌。

住在花崗岩島的鄉親們,長久以來都富有花崗盤石般堅韌的個性,即使這世界再怎麼無視於這塊島嶼的存在,鄉親們都始終堅毅的生活著。當金門經過重重災變與戰火的錘鍊,散發出絢爛的彩光時,鄉親們還是保有樸實個性,如花崗石雕成的水獺般害羞的站立在玉石旁邊,讓玉石的光彩獨攬群芳。可愛的是,數百年來,我們似乎是這樣的生活而不自知,宛如我們對同在這塊島嶼生活的水獺一樣陌生。

辛巳年的歲末,幾位好友相約到楊老師家茶敘,我再度為那玉石與水獺所吸引,而這次所不同的是水獺的創作者國根也在場。講到國根,談起花崗岩雕塑,乃有一個鄉親們都不陌生的人,那就是國根的父親張再興先生,一個終其一生都在家鄉從事石雕工作的老師傅,且終身都在為花崗岩詮釋新生命而努力不懈的長者。

於是我們在楊老師家的聚會,就以花崗岩島為題,展開一場解剖金門深邃生命歷程的讀書會。大家從櫃檯上的玉石談到雙腳下的花崗岩,從張師傅雕刻的石碑談到「毋忘在莒」刻字。我們談到數百年來金門鄉親奮鬥的環境,也談到在悲壯的歷史洪流中,鄉親們如何以花崗岩般堅韌的生命力去成長茁壯。

廿年來漫長的太武山歲月,讓我得以住在花崗岩坑道裡。心中常有著雲深不知處的驚奇,與洞中日月長的感受,並對花崗岩島的深切體驗感到動容。在大自然的雕琢下,每一座山,每塊石頭都有其原始美,正等待著大夥去發掘。而我卻得以在坑道中聆聽石頭們內在的清音,體驗太武山心中的熱情,見識到花崗岩島堅固的特質,正如鄉親們剛毅的生活著。

在奔波於料羅與田埔之間,經過這兩處金門特別開發的花崗岩礦區時,總目視到工人應用著機械辛勤的將一塊塊大花崗石切割下來。這個情景,常讓我想起小時候看見張師傅拿著鑿鑽工具,全靠己力,一起一落的雕琢著石碑,百般辛勤中完成令人驚喜的作品。兩個不同情景的比較,見證到人類為了生存所爆發激烈的生命力實在可佩,而鄉親們則是當中最令人動容的一群。

金門為海隅小島,資源有限,昔日蓋房子的建材,大都來自泉州南安等地,許多土木石刻師傅也都來自大陸。那時許多房屋都用石板堆砌而成,取其堅固耐用,冬暖夏涼。但當時的石塊,由於缺乏專業的機械來切割,全賴人力作業,極為辛苦。雕塑石塊,都是以人力打造,使用鑿子一步步的鐫刻出來。但在汗水之後,一件件的石雕作品逐漸成形,各適其所,也是石雕師傅所欣慰的事。

張師傅從年輕雕刻到老成,作品中包含著當成建材的石板與石雕、石碑或墓碑等,這些都是取其不易腐壞、堅固耐用的特性。雕刻家在創作時不僅講求力道,更特重敏銳性,才能令作品產生靈動,充滿活躍的感覺。特別是石碑因活用書法,而與中國文化建立密切的關係;一塊成功的石碑,讓人更容易從中去認識古人,體驗先賢的生活。

金門傳統村落的房屋,至今多保有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馬背燕尾的風情,常是多少過客注目的焦點。而許多住宅牆壁地板比以石材構建,又形成另一陣目光的驚奇。使用石板建材,不僅久固耐用,且冬暖夏涼,故而家家建屋爭相採用。有些房屋,配上石雕樑柱作品,更顯不凡。且有更多器具採用石材雕刻而成,例如石臼、石磨等都隨處可見,看後叫人思慕昔日農村生活的情趣多變。

農村樂趣雖多,古浯洲舊時生活確飽受風沙之苦,因此衍生為藉助「風獅爺」來祈求平安的習俗。金門的風獅爺樣式多變,大小不一,或立或坐,形形色色。他們源自民俗,多少也為昔日民心興起部份安定功用,並為金門傳統建築增添一些新奇。在金門開放觀光之後,「風獅爺」更成為地區觀光資源一大特色,而讓花崗岩島的子民,對於一片片、一塊塊的花崗岩總是深情以待。

生是如此,死後皆然,鄉民往生之後的佳城墓碑,十有八九都以石碑為主,而這也是張師傅平日工作最大宗項目。張師傅見證到許多走過浯洲的人,不論留下血汗或是傷痕,似乎都在往生時,決心以一塊石碑來表達他對花崗岩島的鍾情與眷戀。彰顯其人至死不忘疼惜鄉土,回歸大自然的心志。生長在斯地的鄉親們,是否該自我提醒要認真的熱愛這塊鄉土,在剛毅的人生中注入濃郁熱忱與真摯情誼呢!

在古浯洲的歷史中,的確有許多的先賢未曾白白浪費短暫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一些美好的見證。在花崗岩島上,為一個值得崇敬的人立個碑文實非小事,設立一個牌坊則顯出當代對其尊崇的程度,而採用石材來建造,更可看出這段短暫而輝煌的人生終將永世接受後人的尊敬。古時的貞節牌坊,近代的紀念碑等,不外是欲藉著花崗岩剛毅的特質來彰顯當事人令人崇敬的一面。

在太武山區裡,遊客偶而會在樹幹或岩石上發現到許多小小的刻字。這些大都是來金服役的阿兵哥的傑作,不外是「某某某梯次張某某到此一遊」一類的詞句,為他們的「留金歲月」下個註腳。實際上,不論是金廈同安,從古到今,許多巨石上,常有名宦顯貴的留言刻字。這些刻字無非是作者想藉花崗岩堅實的內心,剛毅的外表,來襯托出當時的心境。

在張師傅的作品中,當然也包含了許多鐫刻在岩石上的碑文,如「鄭成功奕棋觀兵處」、「擎天石室」、「古堡盤石」,以及舉世聞名的「毋忘在莒」刻字。這些作品,都是由他人完成文字底稿,再交由他鐫刻而成,但都讓人在看後興起思古幽情。最特別的是在「毋忘在莒」勒石原處,則曾鐫刻著明清猛將周全斌所題的「文武岱崧」字句。(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