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風情文化交流座談會專題報告︾金門歷史人文簡介
朱子十九歲中進士,於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秋,任同安縣主簿,時年僅二十四歲,至紹興二十七年秋任滿,政績優良,斯時浯洲為同安縣綏德鄉所屬翔風里,據泉州府志記,同安主簿朱熹傳說:「蒞官以後,以教養為先務,革弊興利,民欲為僧者禁之,選秀民充子弟員,一時從學者眾,建經史閣,作教思堂,求名士徐應中、王賓等,日與講論正學,至今斯邑為教化之地:::」。
朱子在同安五載,在浯立燕南書院,滄浯瑣錄載:「朱子主簿,採風島上,以禮導民,浯既被化,因立書院於燕南,自後家弦戶誦,優游正氣,涵泳聖經,則風俗一丕變也」,浯民自朱熹教化,從此文風蔚起,朱子路次牧馬侯陳淵祠詩云:
此日觀風海上馳,殷勤父老遠相隨,
野饒禾黍輸王賦,地接扶桑擁帝基。
雲樹蔥龍神女室,崗巒連抱聖侯祠,
黃昏更上靈山望,四際天光蘸碧漪。
自宋朱熹來浯設學,浯民被化,迄元明清各朝,代出賢才,文臣武將,出類拔萃,宋淳化至清光緒進士及第者有陳綱等四十四人,武秩提督有:洪旭、蔡攀龍、李光顯、邱良功、吳建勳、楊華等六人。總兵者有:盧若騰、盧恩、顧望忠、翁峻高、林習山、周全斌、許盛、黃祥、黃一環、翁雲、李耀先、邱聯恩、楊華、陳光球、文應舉、楊恩、薛師儀、張正等十八人。副將有:許溥、洪曦、洪恩、黃珪、許國柱、李仁、董芳、李永輯、李尚經、黃振玉、謝雲、楊肇靈、郭揚聲、邱鎮功、許揚洲、盧成金、謝國忠、林建福、楊武鎮、邱炳忠等二十一人。參將有:邵應魁、許澤、李耀國、蔡文昇、文際高、郭長安、蕭邦祐、許遠生、蕭興邦等九名,文武人才均以明季為最盛,所以一般諺語:「有廈門之富,無金門之貴。」皆出於朱子教化之功宏,影響後世至大。
六、金門設縣後概略
根據金門志大事記,金門於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元月一日,脫離同安隸屬而置縣,福建省政府派左樹燮首任縣知事,至七年調職,十五年八月,縣公署改為縣政府,縣知事改為縣長,首派縣長韓福海,尤因地方財政極度困難,稅賦短絀,地方除有鄉村小學外,至二十二年三月,始辦縣立學校附設初中,校長由縣長翁吉雲兼任。
民國十八年十二月,縣政府計畫開闢後浦至官澳公路,但因經費籌組困難,延至二十五年十一月,始由廈門崧記建築公司,承建後浦至官澳公路橋樑,公路尚待完成,逢「七七盧溝橋」事變,日軍於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晨七時,在舊金城海岸登陸,我無抵抗,青年精壯,逃離內地,或轉赴南洋各地謀生,八年淪陷,民眾失業失學,遭受日本蹂躪之苦,抗戰勝利,金門光復,人民逐漸恢復家園,回溯自民國四年至三十四年(一九一五│一九四五);三十年漫長歲月,地方頻年遭受倭寇、海盜劫掠,日寇八年之蹂躪,民眾生活困難,地方亦談不到建設,可謂縣政史上一段暗淡期,停滯漁農業社會。
七、今日金門
從一九四九年十月,國民政府退守台灣,金、馬、台、澎與大陸兩岸,從此隔絕,金、馬兩地民眾,渡過三十餘年烽火歲月,唯在極度艱苦中,不斷從事政、經建設,在政治上實施縣長、鄉鎮長、村里長民選、縣議員、鄉鎮民代表民選,經濟建設上,運用軍工民力,開闢全縣公路網,植樹造林,挖塘築渠,興建水利工程,完成自來水供給,發展電力,全日供電,設機場、港口碼頭興建,空海航運陸路交通運輸,民間擁有汽車壹萬三千輛,摩托車一萬四千輛,縣內交通相當方便。創設金門酒廠,年產四百萬公斤,酒質香醇,行銷中外,二○○二年七月,參加廣州市博覽會,獲得好評。
國民教育普及,小學至初中,採用免費國民義務教育,高中、大專教育亦採用多元入學(考試或推薦)一般應屆高中畢業生,就早年錄取率百分之二十二,提升至百分之六十一,增加大專錄取率(有人評論學生教育水準下降),依據近年來調查,大專畢業人口比率約佔百分之十,有六、七千人,博士二百二十三人(不止此數),軍中服役晉升將軍者十人,中將一人,五十年來,教育普及水準提升,有其卓越之成績,縣府並設進士牆、博士壁,彰顯學業成就。文化藝術活動方面,金門有書法學會、美術學會、寫作協會、陶藝協會、攝影協會等,向以「文化立縣」目標發展,近年來,書法、美術、寫作藝界人士,曾在廈門、泉州、福州、東山等縣市舉辦兩岸書法美術藝文聯展,交流座談,敦睦情誼,獲得肯定。
此次本會組團來穗,舉辦閩粵文化風情交流聯誼座談會,承蒙 貴文學藝術聯合會邀請,旨在敦睦兩岸情誼,汲取穗市、惠州文學藝術豐富經驗,敞開視野,光大中華固有傳統文化,同文同種,啟發胸襟,從破冰之旅,加強今後交流。
金門雖是蕞爾小島,自唐貞元十三年(七九七)陳淵率十二姓來浯牧馬拓荒闢土,宋朱子(一一五三)來浯教化,明季鄭成功來金廈起兵勤王,魯王朱以海監國,反清復明大纛,北伐南京,雖不成事功,及後成功親領二萬五千水師,樓船數百艘,由料羅港啟碇,東征驅逐荷蘭,光復台灣,金門均扮演軍事重要角色。迄至三十年代,金、廈兩岸對峙,區隔五十餘年,嚐盡烽火歲月,金門復在戰火中成長,有如歷史重演。
現兩岸金、廈兩門,小三通初開,本團由金門直航廈門,來穗及惠州市交流,可謂「破冰之旅」,祈盼不久,兩岸撤除藩鎮,開放大三通,重現海不揚波之盛世,今不厭贅言,作歷史人文之簡介。敬請穗市文學藝術界學者專家,惠予指教,謝謝。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