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公差甘苦談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啟文。
點閱率:1,488

服兵役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出公差的經驗,對於一位時常被限制在營區的菜鳥而言,能有出去透氣的機會,是每個人朝夕夢想的。九二一地震以後,中部地區的弟兄,比其他地區的軍人更有機會出公差,因為災區需要清理,許多罹難的同胞需要安魂,袍澤們不畏艱難,抬起屍骸勇往直前。

鄰居有一位青年當時在軍中服役,他原本對於那些受難的同胞感到難過,每日清出那麼多遺骸,晚上總會做惡夢,後來災區來了一些法師,告訴他們:『當你抬起一具屍體時,就念一聲阿彌陀佛,想著自己是做很大的功德,那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了。』再看那些義工和志工,鄰人覺得自己的一己棉薄之力也不算什麼了。

我想起自己在金門服役時出過多次公差,有時候很辛勞,但毫無怨言,因為眾志成城,揮灑汗水後,吃下的每一口飯,都化成香甜的滋味。

那時在珠山集訓隊出過許多公差,某個下午到金城去,在現今縣立體育場原址,有一部分曾是豬舍,大家一聽到去金城出公差搬磚塊,高興的心情像鳥兒要放出籠外透氣一般高興,那些拆下的磚塊還可加以利用,完畢後每人發一個便當慰勞我們,因為和軍中菜色不同,大夥都吃得津津有味,雖然事後覺得長官好像是做人情的,不過可以出營區透氣,一點也不在乎什麼了。

我們也曾到村辦公室的軍械室去幫忙保養槍械,那些全新的步槍真令人眼睛雪亮!有時公差是一般打掃工作,例如一個下午就掃歐厝村及清理防空洞,才驚覺村中大半人去樓空,有一種滄桑的淒涼感,掃地哪裡需要一個下午?但當兵就是這樣,一個下午都給你了,太早回去也不行,摸到傍晚才成群回營。像電影「刺激一九九五」裡面說的:「起初你討厭它,後來你習慣它,最後不得不依賴它!」那個傍晚我扛著竹掃把,經過人家炊煙裊裊的廚房外,透過紗窗看到一位準備晚餐的母親那種辛勞又幸福的模樣,自己的眼眶都濕了。

回去烈嶼連隊後的一個秋夜,營長要我們到東崗去支援某部隊建築房舍,我們坐上卡車到達現場後,接受指揮官指派工作,我負責挑水,看別人如此賣力,自己也不敢偷懶。到十點多告一段落,我們又搭軍卡回連上,吹著清涼的夜風,內心無比充實,那種踏實感正是「眾志成城」的體驗。

某個重陽節前到泗湖村掃街道整理環境,因為隔天司令要來探訪慰老人家,我們遇到一位歐吉桑,他的一句讚美的話,令大家的辛勞化為輕煙。

出『岸勤』是金門部隊的家常便飯,在海岸參加運補,內容不外乎是油料和各項民生物資,有時還得和海水奮鬥,我記得某回揹水泥,弄得炭頭土臉,扛麵粉的弟兄則如唱戲的白臉。漲潮了,大家加速腳步從運補船上搶灘,完畢後,看著船漸行離去,有一種成就感,因為收工了,喘一口氣告一段落。

有些出公差的人當然抱持打混心態,那就要看主管單位如何去督導其中的工作了。我們希望既是出公差,就要達成有利大眾的事,尤其災難過後的復原工作,政府出動那麼多人力物力,被派任的人員都盡職完成,那才是災民的福氣,而被服務的人,也應常懷感恩的心,令付出愛心者感受到他們辛勞的精神回饋,那才是相處之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