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寫書且說書 寫在拙作《軍民通用刺槍術教材》發行之際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博智。
點閱率:2,234
字型大小:

退伍十餘年,做志工,寫手札,出版十七本書,志在經驗分享。雖然前此的書不曾引起熱烈反應,但也得到不少正向回饋,讓我增強堅持去做去寫的動能。
今年,不出版手札,第十八本書改以出版《軍民通用刺槍術教材》當然有前因。一方面是來自熱心的師長、好友,甚至是體幹班故舊的建議;另一方面也想趁現在還能提槍上陣之際,現身說法,留供現在與後來者參考。
武俠小說常有獨門武功教外不傳之密,刺槍術是戰技,軍中獨有,並非不外傳,而是有難以推廣的限制因素。獨有雖是特長,但若缺乏刺激切磋砥礪,將可能逐漸削弱其推進力量,設若再未能適時適切加以策進,更有可能失去戰技的戰鬥力。
隨著科技進步,武器更新,戰具戰法迭有演化,刺槍術的價值遭受質疑,以致鑽研者日少,教育訓練的質量減降,更使官兵無法體現其精義,訓練成效愈無法彰顯,循環之下,每況愈下,刺槍術唯恐逐漸喪失實用實戰的目標功能,淪為虛應故事、形式化的操練,竟而淡出軍隊戰技之林。這正是我所憂心而必須寫書的潛因。
從年少到從軍到退伍做志工,數十年間,我教槍時間長,但練槍的時間更長,在這漫漫學習旅途中,多所摸索試誤,深知師資身教言說的必要,更且體悟教材隨伴及時參考的重要。積四十年學習經驗,寫這本刺槍術教材,企盼增進師資幹部教學效能,指引自主學習者迷津,避免誤入歧途事倍功半。
軍隊教戰,因應多重任務多重目標的特性,以及成員眾多素質參差且訓練時間有限,體能戰技課程設計與課目須擇其重點,訓練方式著重反覆訓練、循環訓練、同時訓練,訓練重點求精不求全,訓練進度尚簡不尚繁,並以符合戰鬥需求為目標。在種種考量與限制因素下,我一直以為:刺槍術是軍人必備的基本戰技,理由無它,只因大多數軍人配置武器就是槍,即使槍枝形制一再改變,槍還是槍,持槍就應善於用槍。這個觀點,我很希望提供各級幹部尤其是主管訓練的單位決策與參謀作為時的參考。
刺槍術長久以來的確也曾被當作基本戰技,如今則漸趨於輕忽,其之所以不被單位重視與官兵歡迎,甚至還有被排斥排擠的狀態,我以為根本原因有幾:一、師資沒教對;二、官兵沒學好;三、訓練要求重點錯置-止於空刺、團體刺,缺乏對刺訓測賽。
排解前述癥結之道,要言之:師資培訓應強調複訓進修與自主訓練,以精進職能與素養;落實課表管制持恆漸進施訓;要求重點置於對刺訓練,並以測驗、競賽驗收成效、激勵學習動機、促進榮譽感、增強團隊精神。
編撰本書,我所訴求的是:釐清訓練觀念、掌握訓練方向、精確動作要領、著重對刺技巧、符合實戰需求。此外,我也一再強調:練槍不要被槍的形制牽制,出拳如出槍,槍的形制再變,只要掌握出槍如出拳的要領,就能以槍就人,更能隨手取物就地取材、化物為槍、無物不是槍。
老張賣瓜,不揣簡陋,自許這本書或有幾個特點。其一、總論闡明刺槍術戰技的價值與重要性;其二、強調所有基本動作都是為實用實戰奠基礎、做準備,而所有實用實戰技能也都是基本功的應用;三、特別注重徒手訓練、徒手練槍與拳打腳踢,驗證器械是手腳之延伸、練拳即練槍,以及拳腿與器械相輔相成的基本論點;四、用槍、奪槍、反奪槍,一以貫之;五、生活刺槍術印證熟練槍術可以化物為槍無物不是槍;六、對刺技巧與心法篇幅最多,證實對刺是刺槍術訓練核心的論點;七、教學法的探討,以求建立正確觀念、適切訓練方法,以精進教學效能。
刺槍術不應只是軍事戰技,更應屬於國防體育的一環,由軍隊向民間與學校推展,可以扎根國防教育、厚植戰力基礎,影響深遠,書名《軍民通用刺槍術教材》即有此意。再之,刺槍術既是戰技,更是格鬥技、競技與運動,精練刺槍術兼具防身、強身、健身等多重效益,這正是我以推展刺槍術發揚槍道為志業的期待。
時值拙著發行,謹此向長期支持鼓勵我的師長、袍澤、好友,以及協助封面設計的好友聰堯兄與專責攝影的建屏致上誠摯的謝忱。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