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湯圓夢
冬至是意味著年關將近的日子,也是一家人準備著團圓的日子,它喜氣到來,讓人熱情迎接;它黯然離去,又讓人依依不捨。冬至吃湯圓,一家老小歡慶民俗活動;冬至搓湯圓,玩得不亦樂乎。
冬至,增加壽命的重量,添了點歲數;添了點白髮;添了點人生。
冬至,也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日子,假如黑夜早到,總有些氣溫改變,瀟灑吹拂月下晚風的並不多見。因此,閱讀到「冬至日獨遊吉祥寺」:「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就好想在這最寒冷也是白天短暫微微溫暖的日子,與他在濕漉漉的風中看雨水澆灌著殘根,雖然風吹雨打,陽光又乏力,但是只要把花朵放在心中,什麼樣的蕭索風景看在眼裡,都能一片錦簇。當大家都還賴在被窩裡取暖的時候,只有我和蘇軾這位夫子一樣,早就出門去尋找春意了。冬至裡活出生命力的欣欣向榮,也可以達到一種圓滿。
只是,這需要多少堅強的毅力,與刺骨冷冽和平相處?利用只有一天的冬至逛逛古剎廟宇,蕭索聽天安排,殘根由它而去,只要留存陽光照心間,其實只會留影殘根於大自然,精神層面則已盛開出朵朵好花了。
我們只能知道心中所想可以衍生許多錯覺,卻不見得明白錯覺裡占據著的歡喜悲傷。
冬至,這個節日做到了,它錯覺了我們的悲歡離合。
湯圓日的溫暖甜意,使離別容易被忽略,許多沒有返鄉團圓的家人,仍在天涯遊蕩而不覺悲傷。卻又讓相聚成為理所當然,甜湯流入咽喉,忘了珍惜難得重逢的時光,緣起緣滅令人聚聚散散。白居易的詩,居住著那邯鄲客棧的冬至夜,孤單得只剩影子在燈前,與抱膝獨坐的自己相依相伴。猜想著深夜沒有睡去的家人,相聚時分,應該還會說著這個遠行的人。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唐‧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在我成長的年代,佳節象徵的食物都是自家婆婆媽媽純手工製作的,小湯圓,搓在手中的質感,像圓滿的夢想滾動在雙掌指心間。許多年過去了,絕大部分年輕人並未傳承到手工湯圓的技術。市售湯圓產業崛起,科技取代傳統,包裝也升級版著口感。
我喜歡坐在窗邊吃一碗紅豆小湯圓,彷彿可以透過甜甜的湯頭,回到已經消失的搓湯圓童年。
在某一個下著寒雨的冬至夜,我和兒子吃著鮮豔小湯圓,甜甜的熱湯喚醒深處記憶,湯圓沿著碗的邊緣,隨攪拌的方向,浮浮沉沉。一顆湯圓又一顆湯圓的咀嚼,小時候我吃著湯圓,大人們便在一旁搓湯圓。冬至搓湯圓,是記憶裡溫暖的味道之一。
糯米粉加水揉揉捏捏,像玩黏土一樣的搓成長條狀,再分段成正方形,放在雙手掌心搓揉為圓圈圈,像一顆小小的球。白的;粉的;芋色的,那年我五歲吧?覺得那些小球像夢想,繽紛而美麗。我知道夢想是什麼嗎?大人們會把那些小球,放在深竹盤裡搖啊搖,繼續加粉,這些小球便瞬間加倍粉嫩了。
冬至在我的記憶裡總包含搓湯圓的畫面,搓湯圓很有趣。還記得山中外婆家,冬至日的庭院前青草地上,會開滿小黃花。當時年紀小,常常是湯圓搓一搓就想偷得浮生半日閒地溜到一旁唱歌玩耍。接下來發生什麼事呢?像收音機一樣播放帶子,我溜到小黃花旁告訴它,關於昨日以前旅行的,我在天涯發生的故事。湯圓甜湯的味道,緩緩的吹過來,緩緩的溫暖盤旋鼻息,我向外婆家走去,回到餐桌;餐桌上,我與兒子們圍坐,我一口一口的,就這樣從童年吃到了未來。
冬至,家家戶戶吃湯圓;冬至,湯圓甜蜜溫暖在,有夢想的,人們懂愛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