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紫雲衍派開基始祖 黃守恭獻地建寺的啟示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奇。
點閱率:4,222
字型大小:

  以前我是金門的出外人,十七歲時離開金門到台灣去求學,然後留在台灣工作就業、娶妻生子,一晃就是幾十年,這離鄉的數十年間,對於金門的家鄉事,僅從相遇的鄉人及短暫的返鄉探親略知一二,因此對我出生的這塊土地金門,看似熟悉,卻又陌生。在五年前,因緣際會,我回到家鄉的金門大學來服務,擔任校長一職,也變成了歸鄉人,重新開始認識金門。
  在我出生長大的村莊沙頭(現名尚義),小時候沒有見過黃氏家廟,聽大人說沙頭黃氏族譜在祖母這一代毀了,我印象中也沒有在中秋節及冬至宗族吃頭的活動。及至民國七十年初,金門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大家的生活變得富裕些,編修族譜及翻修家廟蔚為風尚,在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的驅使下,經先父的倡議下,尚義黃氏族人開始有編製族譜和興建家廟的計畫。由於找不到舊族譜來增修,只得委請前水頭的啟政宗長,從散於各家的祖龕內祖先神主牌請出,再根據記載於牌位上資料,重建了自順治年間起歷代祖先的譜系,另一方面透過收集旅外族人的子嗣資料,終於在民國七十四年編製完成尚義黃氏族譜,集印成冊分送給在村內及旅外族親,我在拿到族譜當下,順手翻了翻後就直接放在書架上,雖然以後的幾次換工作崗位而搬家,都會把族譜帶著走,但均未詳閱。
  國軍來到金門之後,因國語的「沙頭」與「殺頭」音同,遂把村名更改為「尚義」。之後,在尚義與昔果山之間靠海邊的兩三公里長的平草埔闢為機場,在尚義與陳坑之中間靠山麓處興建國軍醫院,並開闢一條連接機場、醫院、陳坑的道路、此馬路穿過尚義村莊,把一個自然鄉社分為兩邊,在靠山麓的一邊稱為「頂沙」,靠海的另一邊則稱為「下沙」。小時候「頂沙」住的都是黃氏族人而住在「下沙」的都是姓王。在完成族譜的印製後,父輩們看到同村「下沙」的王氏家廟已在動工興建,一致認為是開始展開行動籌措經費蓋黃氏家廟的時候了。但尚義村的黃氏族人戶數少,總人數也不滿百,世代以務農兼捕魚為生,日子都過得很艱苦。雖然有少數幾人落番到南洋,但做得都是苦力的工作,無法接濟家鄉的親人。民國六十年後,隨著赴台升學就業以及遷台討生活的人數增加,留在村裡的幾乎只剩老弱婦孺,沒有多少人了,蓋家廟的經費問題一直困惱著父輩們,籌款分兩階段,第一階段由各家長輩直接向經濟條件較好兒孫指定出資額度,介於兩萬至拾萬元不等,總共籌得二百四十多萬元,就開始動工了。第二階段的經費籌措是按各戶人丁數繳納,每丁出資二萬元,共收取近一百九十萬元,歷盡多年的籌資與施工,尚義黃氏家廟終於在民國八十二年年底落成並舉行奠安典禮,大部分旅台的男女族人都返鄉參加祭拜祖先,盛況空前,這次我此生在自己的家鄉見過最多族人齊聚一堂。
  雖然家鄉已有了族譜和家廟,我在大學除了教書和做研究外,也兼了行政主管的工作,沒有心思和時間對自己的祖先作了解,也未曾參加過金門黃氏宗親會每年舉行的祭祖或相關聯誼活動。四年前回到金門長住後,由於擔任金大校長之原故,常要接待兩岸三地的訪客及返金尋根問祖的僑團和僑親,也常受贈有關閩南文化與金門的書籍、受邀參加許多與金門歷史發展有關的學術研討會,有機會赴東南亞拜會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汶萊等地的金門會館、同鄉會、或宗親會。基於職責的需要與認同感的喚醒,產生了強烈的意願,希望對家鄉金門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當然包括探究自己的祖先的來龍去脈。
  根據現存祖先神主牌的刻記,尚義黃氏族人為生於清初順治年間君聘公的後代。君聘公之妣鄭氏死後葬於福建同安,因此可以確定尚義黃氏族人是屬紫雲衍派開基始祖黃守恭的後裔。世居於金門島上各自然村的黃姓族人絕大多數是黃守恭的裔孫,所有黃氏家廟的大門都冠上「紫雲衍派」的堂號,家廟前還會有書寫「紫雲屏」三字的一道照牆。由於紫雲始祖的五個兒子分別往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及詔安五地發展自己的家系,後人稱為「五安」,因此,黃守恭又被其後裔尊稱五安祖。在金門島上黃氏族人有一特殊的宗族活動,就是將五安祖的金身輪流奉祀於各聚落的黃氏家廟內一年,人丁較多的聚落每六年一輪,較少的每十八年一輪,輪值交班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三舉行,過程十分隆重熱鬧,當天早上各聚落奉祀的始祖坐四人大轎來到值班的聚落家廟集合,經過一定祭拜的程序後,由五安祖乘坐的八抬大轎領頭起駕,帶領著多頂乘坐聚落始祖的大轎,以及從各聚落過來的宗親,在鞭炮聲的歡送下,一行轎與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出發,造訪島上所有的黃氏家廟,每到一處家廟,聚落的黃氏族人設香案祭拜,以鞭炮迎送五安祖,五安祖的巡安隊伍會在每個家廟前略做停歇,供該聚落裔孫謁拜五安祖,也讓隨隊人員在家廟內接受奉茶,當來到值班供奉五安祖的家廟,將五安祖金身請入廟內,整個巡安遊行活動才告結束。金門黃氏族人在島上舉行迎祖遶境巡安遊行活動,極似一般宮廟為神明舉行的遶境或進香的宗教活動,充分表達對祖先的崇敬。
  2015年我生平第一次到泉州,參加一個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主辦單位安排參訪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坐落在泉州市鯉城區西街的寺院,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佔地面積近八萬平方公尺、規模宏大。中軸線上有紫雲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及藏經閣等建築,東邊有鎮國塔、檀越祠、和准提禪院,西邊有仁壽塔、功德堂、尊聖院、和桑蓮等。開元寺東側的鎮國塔及西側的仁壽塔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布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是極為特殊的古蹟。
  根據史料記載,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初葉,初名「蓮花寺」,到唐玄宗時,更名「開元寺」,沿用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從《泉州府志》中「黃守恭舍桑園建寺」之記載,可以確定建開元寺院之廣大基地,係由當時泉州富商黃守恭所捐獻的。相傳黃守恭勤勞,在西洞州西隅墾荒,種桑養蠶,經多年經營,擴大桑園至周圍有七華里,田叄佰陸拾莊,富甲一方名聞遐邇,他平時樂善好施、扶貧濟困,不願讓子孫安逸享樂,把桑園獻給高僧匡護建寺,賜額「蓮花寺」,因在建寺殿時,經常紫雲覆頂,故又名「紫雲寺」。到唐玄宗時,更名「開元寺」,沿用至今。因「桑樹獻瑞」與「紫雲蓋頂」的祥瑞之兆,黃守恭獻地建寺,傳為美談,流傳至今。
  近幾年在金門,常聽聞有兄弟因爭祖產而反目成路人甚至興訟成仇家,還有子孫鬩牆而致其祖厝淪為廢墟,不禁令人感到唏噓,也讓我想問:若黃守恭當時不是慷慨把廣大的桑園土地獻出建寺而是分給五個兒子繼承,則今日「黃守恭」這名字還在嗎?泉州會有開元寺嗎?開元寺內還會有專奉黃守恭祿位的檀樾祠(施主的意思)嗎?會有紫雲衍派的黃氏嗎?金門黃氏族人還會舉辦迎祖巡安活動嗎?這一連串的問題恐怕只有否定的答案。黃守恭獻地建寺,發揮宗教淨化與撫慰人心作用,是為唐代宗教慈善家的代表,其精神也影響著後世子孫,紫雲衍派的黃氏族人,談到自己的始祖黃守恭時,往往會流露出一種尊崇和自豪之情。
  在古代,中國人的慈善工作以鋪路造橋、扶貧濟困、獻地捐款建廟等為主。近代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及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善人捐款資助大學培育人才。一般資助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設立獎助學金,資助貧困或獎勵優秀學生,幫助學生個人完成學業,這是做慈善,另一種是捐資興學,充實與豐富學校的教育資源,讓更多的學子以知識脫貧致富,改變命運,這是做公益。雖然慈善和公益之初心皆源自於對生命及世人的愛,但兩者亦有其根本性的差異,對於相同的投入,慈善是著重於現在的給予和利他,其影響範圍相對較小,而公益是強調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系統性的解決社會問題,其影響層面較廣而深遠。
  傳統上絕大多數的,會把一生奮鬥所累積的財富或事業,不管是多或少,大或小,都全部傳給自己的兒女,希望後代子孫可以享受自己的奮鬥成果。在歐美的西方人,有較多的人願意捐款給教會、大學和慈善機構,不會把所有財產遺留給自己的兒女。關於一代人所積累下來的財富是留或不留給子孫,林則徐所寫過的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是值得深思的,若再把紫雲黃氏始祖守恭公在一千三百多年獻地建寺對後代子孫影響作一理性的評價,不難找到答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