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的古塔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694

在我國古代,塔原是佛的象徵,宗教及民間認為「佛力無邊」,故常借塔壓邪,平衡心理。同安羅山襟海,俗尚浮屠,所以古塔尤多。宮前廟後,橋頭橋尾,村前村後,常有石塔矗立。儘管這些古塔是封建迷信的產物,但它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建築瑰寶,值得後人珍惜。

由於年代久遠,人為毀壞嚴重,同安現存古塔有的塔身毀半,如新圩姑一座磚塔;有的殘存塔基,如新圩 頭─石塔;有的則已全毀,如蓮花窯市林內─石塔。茲將保護比較完整的古塔拾掇簡介如下。

婆羅門佛塔

婆羅門佛塔位于同安區梵天寺鍾樓北側,原係西安橋的附屬建築物。

西安橋架設于西溪之上,始建于宋元佑年間(公元一○八六─一○九四年),係邑人許西安和僧人宗定所建,並以許西安之名命名(今已廢)。西安橋長一○○○餘尺,橋面護以石欄,並鎮以石塔四座,立于橋之兩側。四座佛塔形態相同,除此塔于一九五七年遷移現址外,一座于一九二六年福廈公路建設時被埋入路基之中,一座於一九八六年移入梅山寺保護。另一座殘存一半也移到梵天寺保護。

佛塔石構,三層方形實心結構,通高四‧六八米,須彌座每邊長一‧七八米,有四個奎腳,四面浮雕神獸和護法天尊。第二層塔身高○‧三五米,每邊長○‧九七米,四周浮雕券龕蓮座佛四尊。第三層塔身高○‧七○米,每邊長○‧八二米,四面浮雕展翅神獸佛教故事圖像。塔剎立于覆蓮盆座上,剎杆呈五層相輪,剎頂呈葫蘆狀。

佛塔雕工精美,保存完整,不僅是宋代精湛的藝術珍品,也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一九五七年著名歷史學家鄭振鋒來廈考察時,將此塔定名為婆羅門佛塔。因我國佛塔係從印度傳入,古印度也稱婆羅門,故稱之為婆羅門佛塔。一九六一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山石塔

鳳山石塔又名文筆塔、魁星塔、嶺頭崎塔,在同安城東的九躍山頂峰。九躍山因「自臥龍山行而西,九頓九伏如龍之躍」,而名;又另名鳳山,為「縣之左臂」。

鳳山南麓有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年,樹立彰揚國子監助教洪敏(金門鳳山人)的「鳳山鍾秀」石牌坊。

據︽同安縣志︾「人物錄‧循吏」載:縣令洪世俊「以學宮之前文峰不卓,建塔城東南隅鳳山之巔,于是弦誦益廣,文學斌斌,明年許獬遂魁」。石塔正對孔廟明倫堂中門,與「興賢育才」坊、泮池曲橋、青雲路觀瀾亭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造塔當年(萬曆二十八年,即一六○○年)同安有劉行義(金門劉澳人)等八人參加鄉試中舉人,越年金門后浦人許獬奪取會試會元及殿試二甲頭名。故世傳文遠振興,緣塔而起。

洪世俊關心同安文教事業,官至太常寺卿。離開同安後,鄉民感其恩德,捐資建了一座祠堂紀念他。

石塔五層,石構實心,六角五級,通高一四‧二五米,每層出拱挑檐,側面券龕中置一鏤空魁星石像,券柱鑴楷書對聯:「斗氣護金輪,頻見五雲捧日,文峰參碧水,永為一柱擎天」,第三層西側面鑴有「山斗具瞻」四字,第四層東側面券龕置如來佛坐像一尊;葫蘆形剎頂高三米。原塔中之魁星及如來佛石像已被盜。

石塔立于同安東溪之畔,旭日東升,塔影映于溪中水面,故「東溪塔影」為同安「輪山八景」之一,吸引了許多遊人。(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