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厝懷舊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基礎。
點閱率:912

兒時居住的古厝可能有百年的歷史。這是一棟一落四櫸頭的閩南式大型房子,即一般所說的大九架(金門閩南語),其右側還連接護龍,護龍頭的頂房加蓋有一間小樓,家人習稱為樓仔頂。
樓仔頂的空間約兩張舊式雙人床大,祖母常對我說那是你三叔以前讀書的地方,後來到集美中學就讀,絃外之音是希望我也能用功努力,這樣的鼓勵方式頗有激勵的作用。我小學三年級曾經留級,後來利用樓仔頂當書房,可能是專心的緣故,升上五年級後,成績突飛猛進,畢業時,還一舉考上當時位於陳坑的金門中學初中部,頗令人跌破眼鏡。
小時候常於暑假時日,端著一碗地瓜餐上樓仔頂的平台吃早餐,平台的圍牆以紅磚塊切成,留有很多的十字形小通風口,陽光從這些整齊的通風口進來而影射在平台地面與大厝的牆上,隨太陽上升而移動,那種情境與形狀變化,宛如停留在我腦海裡的影像而歷歷在目。上樓的土梯沒有欄杆,且有幾個台階甚至向前傾斜,下樓時頗為危險,還好梯的一側靠大厝牆,習慣了,也不以為意。樓仔頂的右側(也就是整棟古厝的屋後)有棵大榕樹及一大片空地,地面幾乎與古厝的屋簷同高,榕樹的根部盤根錯節,莖粗大且彎向空地,鬚根下垂,葉子夏天茂密而冬季枯落,榕樹下是鄉人夏天中午休閒的好去處;樹的附近有一座土窯,專門燻製木炭,記憶中每隔一段時日就會燻製一次。土窯過去約十來公尺處是我家菜園,在那裏種植蔥蒜以及各種小菜,每天隨祖父母前去澆水。民國38年,國軍進駐金門時,我家住的是坦克車部隊,屋後空地遂成為坦克車的停車場,記憶中,古寧頭大戰時,半夜裡,哨音一響,所有坦克車全部出動,我坐在床緣,聽到槍聲,整夜不敢入睡,事隔七十年,回想起來猶如昨日。後來有段時日,家住步兵,屋後的停車場變成了運動場,有單雙槓、跳遠、跳高以及爬竿等項。不久,部隊都住到郊區的碉堡去了,家的大廳空曠起來,廳裡的大方桌是我繪圖與書寫的桌面,過年前就在桌上寫對聯,推算起來,當時應是小學高年級了。
樓仔頂令我最感溫馨的時日是民國49至50年,當時剛讀完高一,休學在家種田,夜晚住樓仔頂,白天大多時間是在田裡工作,中午休息時,獨自一人在樓仔頂書寫毛筆字或看報,頗為自得其樂,晚間沒有電燈,無處可去,唯一的娛樂是偶而去金東電影院看場電影。此時年滿十八,須參加民防隊,由於我在學校曾參加樂隊,遂被邀請加入鎮上的樂隊,編入防毒班,實際上,公家吹奏的次數並不多,反而是受邀參加多次私人的迎親或喪事的吹奏。晚間在樓仔頂,練習吹奏多種樂器,屋後是大片空地,不用擔心吵到他人。小樓另一令我難忘的時段是大一暑假,整日關在樓仔頂閱讀原文課本,足不出門,原因是英文閱讀能力不佳,大一兩學期的成績在班上幾乎墊底,既沒錢留在台北補習英文,又須回家陪伴年邁的祖母,於是就帶了四本原文書回金門家,一方面自我訓練閱讀能力,另又強記英文單字,其結果是大二時,閱讀能力大有進展,即使上課所發的英文講義,理解也毫無困難,且成績衝到前面。這些都使得我對樓仔頂特別有感與懷念。
護龍尾的最後一個房間,原本是用於養牛,後來雖不再養了,可是屋裡的糞土仍在,是非常好的肥料,只是獨自一人挑去田裡,頗花時間,一天充其量也只能完成十來趟,即使如此,這些土肥卻在這一年內被我全部清光,有點難以置信。另有一事是八二三砲戰期間,在自家挖了一個防空洞,從大厝與護龍兩處的天井各挖約四公尺深,然後橫挖互通,至少可躲二十人,然而,完工後卻從未使用過。這些挖出來的紅土堆佔了大半的天井,伯母在這堆紅土種植各種植栽,南瓜長的好大,川七的葉子也是肥厚碩大。後來,請人將這些紅土清除後,大厝的天井才恢復了原貌。
自從伯父母仙逝之後,每次回金門,都會回古厝探望,然卻從未進住,原因是久未住人,潮濕且霉味重,多年後,古厝兩側廂房(主臥房)的後半都塌陷下來,然樓仔頂卻外觀完好,護龍頭的門也都緊閉,鄰居對我說,你家的護龍與樓仔頂還滿堅固的,可是,去年底卻發現護龍頭的後門是開著,我很好奇,走近一看,原來樓仔頂的平台已部分塌下,以致門框稍微變形,使後門無法關閉,依此推斷,樓仔頂很有可能在不久倒塌,心中有些不捨,如果修理,花錢是一回事,主要的考慮是護龍的地勢很低,雨水常從戶龍頭的後門流入,又難以流出,使得整個護龍的地面全泡在水中,修復之後,仍是無人居住,要如何去照顧與維護是個很大的問題。
古厝孕育我長大,樓仔頂藏著諸多的記憶,如今老舊不堪,卻沒能去修復與維護,實在令我難過與懷念!

回頁首